top of page

每天工作已經很忙了,下班回家想要空出時間

好好和可愛的小孩相處,享受一下天倫之樂,

卻發現孩子怎麼那麼「難搞」,上一秒還說要

喝牛奶、泡好給他又說不要了、上次還吵着要

玩鋼鐵人結果好不容易買回家、他連看都不看

一眼,一下喜歡這個、一下討厭這個的。

 

這些也就算了,最不知道怎麼辦的是孩子情緒

變化起伏大時,好像真不知該怎麼面對,譬如

:突然性的暴躁、憤怒、發脾氣在父母身上、

亂丟東西、胡亂哭鬧、或是有時突然悶悶不樂

對事情失去興趣、卻也問不出個所以然,整

天心事重重、很不開心的樣子。

 

 

我們大人會想像,小孩的世界應該要是單純、快樂的,心情應該也會很好、無憂無慮、常常開心的才是正常,也自然才不用去擔心他們的心情好壞。

 

但其實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尤其當他們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來抒發心情時,常只會以非語言的行為或臉部表情來表現,這時身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先不用太慌張或自責。

 

要先能敏感於察覺小孩的情緒變化,接下來是不要「硬碰硬」強加自己「要小孩好起來」的想法在他們身上,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有著平穩安定的情緒。

 

具體到底可以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觀察很重要」

在面對孩子的心情變化時,先以觀察、陪伴為主。

 

O你可以先不要急著介入或著急詢問,發現孩子情緒突然太高太低時,可以先默默觀察、陪伴他們。

X不用急著去改變他們、想盡各種辦法取悅他、指責他、或是想盡各種方法要他心情「正常」、「開心」。

 

二、「開放好奇的態度」

使用明確的非語言以及重點式的表達方式,並採開放與好奇的態度來理解孩子。

O若觀察後發現孩子的心情真的有些異狀,可以試著表達讓他們知道,例如:我發現你好像心情不好耶、最近在學校有發生什麼事了嗎?


X盡量避免將自己的想法以負面、碎念的方式傳達,例如:你是不是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你又忘記帶課本被老師罵了吧、你讓我覺得很擔心
 

 

三、「介入的時機」

發現他們處理不來時才適時提出協助的邀請,或在他們主動求助時才給予必要的協助。

O最好的狀況是孩子主動提出告訴你他心情不好時你再幫他,再不然可以你觀察發現他真的已經無法靠自己了你再以「邀請」的方式去幫助他,例如:你需不需要爸爸幫你一起想辦法讓心情變好啊?


X在小孩還在自己處理與調適自己情緒階段,不要過快斬斷他們自助的機會。
 

 

四、「積極地傾聽」

傾聽的過程中,避免堅持自己的想法,這對孩子對於什麼有利於自己的直覺能力有所損害之外,也對於親子間容易產生抗拒及關係的疏遠。

O要進入孩子的世界,積極、包容沒有評價地傾聽他的想法非常重要,例如:你可以以肢體語言上向他靠近(坐在和他相同的高度、摟肩、並肩等身體上的親近)來幫助他自我敞開。


X你可以透露自己的想法讓孩子知道,但不要過於堅持或武斷,例如:我就是覺得你要去多運動、多出門交朋友,才會心情好,這種話語拉遠與孩子距離​。

 五、「不刻意去改變孩子」

父母親以反映孩子的內在世界來協助孩子,而不是嘗試改變他,孩子才能真正的經驗到父母親與他真的是站在同一陣線,最終也能真正接受父母親的協助,並能學習到調整情緒的方式。

O幫助孩子將內在難以口語化的想法和情緒表達出來,能去貼近孩子的狀態,例如:我覺得你好像看起來有點沮喪、悶悶的/你今天好像看到這個卡通反而特別生氣。

X不要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例如:你要好好的、每天開心的才像是媽媽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可以單純也可能複雜,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陪伴、發掘他們內在的自己,便能幫助他們與自己的情緒共處。

作者:方曉喻 臨床心理師 

協助孩子調整情緒五小招

孩子情緒又失控,因為父母罩不住?

找到聰明方法協助孩子調整情緒—給父母的五大貼心守則

Little and Large
stuffed animals
Happy Family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