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哀傷走不出來?心理師:4階段有不同減輕痛苦的做法!
林依靜 臨床心理師
什麼是失落、什麼是哀傷?
失落(loss)指的是一個人經歷對於自己來說有價值、有意義的關係或事物的剝奪、失去或期待落空,可能的情況包含親友離世、失戀、畢業或轉學、搬家、失業等等;而哀傷(grief)便是人在面對失落時,經常出現的痛苦反應,可能伴隨如傷心難過、憤怒、罪惡感、絕望感等各種令人不適的複雜情緒感受。
在生命的種種失落之中,親友離世所帶來失去摯愛的感受,可能是人類經驗的痛苦當中最強烈的一種。當然,親友也包含我們最愛的寵物。這不僅對經歷親友死亡的人本身來說很痛苦,對其身邊的其他人來說也是。正因為這是普世的課題,所以在面對哀傷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如此的無能為力與不知所措。
在我們各種有限的能力中,其中,面對悲傷的調適能力愈發讓人覺得受到挑戰。我們都知道從喪親的失落中恢復需要一段不知道多久的時間,也不知道能不能恢復原本的生活。
面對喪親者久了以後,漸漸地可能出現以下的語句:「已經發生的事就不要再想了」、「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再難過」、「應該要正向一點,努力過好眼前的生活」等等;甚至,也有可能是喪親者自己這樣告訴自己。然而,事實上很可能是「很難不想,甚至是沒有一天不想」、「事情沒有過去」、「生活沒辦法過下去的感覺」。
面臨失落與哀傷該怎麼辦?
雖然從此以後再也回不去了,但我們能做的還有「調適自我」。我們可以表達,用各種當事人想要的方式抒發情感。我們可以學習照顧自己,讓自己的身心與社交生活過得舒服自在一點。我們可以發展和逝者新的關係,不管是心理上的、靈性上的或是宗教民俗上的連結,只要是當事人認可的便是。直到後來,喪親者能夠帶著悲傷的色彩繼續體驗人生旅途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不同的階段由不同的哀悼方式應援
哀悼(mourning)是人面對失落經驗與哀傷反應的因應歷程。在面臨喪親的初期,人們順應喪禮的流程,忙碌地處理後事。因為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同時也聚集眾人的關心,故喪親者在這個階段往往由民俗與文化儀式支撐過去。然而,再怎麼冗長的禮儀終有完成的時候。當曲終人散其他人各自回歸生活時,此時喪親者才真正開始踏上個人的哀悼之旅。
摯愛、親友離世的情境不同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失落與哀傷,尤其當逝者離世得愈急促、愈令人無法預料、愈讓人感到衝擊,甚至在心理層面產生揮之不去的陰霾,則失落與哀傷的複雜性將加劇。
故,遭遇喪親之痛的初期建議可安排debriefing。
何謂debriefing?
Debriefing這個名詞源於救災人員救災期間小組會報、工作與災難經驗分享等等,目的在於分享與整合救難經驗、表達救難時的情緒、救災經驗對自己的影響等等。之後擴大應用於災難與意外事件之危機處理,國內翻譯為「安心團體」,目的同樣在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該事件對自己的影響。除了進行減壓之外,透過與心理專業工作者合作,也能早期發現有需要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的狀況,並進行轉介。
對於喪親之痛的debriefing也是一樣道理的。我們藉由一個「家庭會議」的形式在喪親的初期舉辦,鼓勵喪親者去訴說、討論、分擔、分享在喪親時所發生的事情,讓喪親者的情緒感受得到宣洩與疏導。藉著彼此的分享,可增加家庭成員間彼此互相支持與瞭解;談到彼此類似或相同的情緒與想法也可進一步讓自己的不安釋懷;又因分享共同經驗讓彼此有更深的家庭支持系統。最後,亦可及早發現與協助需要的家庭成員轉介心理諮商或身心科藥物治療。
心理諮商如何應援?
當喪親者持續出現不適感,包括悲痛難耐、身體經攣、淚流滿面、坐立不安、失眠等等。在3-6次的心理諮商中可學習放鬆與喘息的技巧,減緩不適感對日常作息與工作帶來的影響。
當喪親者突如其來與逝者產生連結而感到欣喜,但又被隨之而來的孤寂感壟罩。在「相信」與「不相信」的精神耗損中來回反覆。諸多無法對外人道的情感與思緒糾結在心。在6-12次的心理諮商中可獲得宣洩與整理。又或,無法言說的痛苦也可藉由表達性媒材、身體動作等非語言的心理諮商取向達到同樣的目的。
喪親者也經常經歷深刻且持久的孤獨感,而這個孤獨是無法依靠友誼緩和的,也較難隨著時間流動而消逝。對於原本的生活目標與日常失去興趣與動力,從社交生活中退縮下來,人際關係變得緊張、疏離或冷漠,婚姻/親密關係與性關係變得困難。
當觸及個人過往生命經驗中的議題時,藉由長期的心理諮商可獲得探索、分析、調節與轉化。當涉及婚姻與伴侶在生活中已不再能夠有效積極溝通時,婚姻與伴侶諮商可帶來有效突破惡性循環。
未能適當度過的失落事件,可能會為短、中、長期的人生帶來不同的影響,中長期而言可能引發後續的生活失衡、莫名的憂鬱與焦慮,甚至是生活整體性的瓦解,力人心理治療所在哀傷、失落的各階段都有專業的心理師能夠提供專業的支持,協助度過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