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lijenpsy

狂吃又催吐?多吃就有罪惡感?我有暴食症/厭食症嗎?認識2種不同的飲食疾患。

作者 方曉喻 所長/臨床心理師


飲食疾患是個人的理想身材與體重偏離常態並且過度在意,導致達成期待目標的策略,常衍伸出許多生理問題與適應障礙。

而飲食疾患的發展常是由瘦身節食關始的,然而也有很多原因可能會導致有飲食無法控制(不管吃太少還太多)的狀況發生,

例如:自卑、憂鬱症、躁鬱症、創傷(例如車禍、手術、災害、驚嚇…等等)、性侵害、受暴、感情困擾。

在節食的過程中,隨著挨餓(餓太久,食物剝奪)、過多的運動、體重減輕、營養失調及心理狀態的改變,會形成一種生理與心理狀態的惡性循環,漸漸變成一種固著成癮的行為模式。因為當人節食過度而瘦到某種程度時,對食物的感受、飢餓與飽足感都失調混淆了,會影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也有可能因此陷入憂鬱或情緒不穩的狀態。


簡單來說,飲食疾患指的是在身體意象上產生認知失調的狀況,此扭曲認知又反應到違常的飲食行為上。


所以青少年,重視身材的職業如明星、模特兒、運動員或舞者等都是飲食疾患的高危險群。



飲食疾患指的是在身體意象上產生認知失調的狀況,此扭曲認知又反應到違常的飲食行為上

台灣常見有兩大類飲食疾患分為:厭食症與暴食症。

一、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又分為「限制型」與「暴食清除型」兩種亞型

1. 體重維持在發展階段正常值的85%以下,BMI < 17.5。

2. 對於變胖或體重增加有強烈的恐懼感

3. 對自己的體形、體重有不正確的知覺,即明明很瘦仍覺得自己太胖

二、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又分為「清除型」與「非清除型」兩種亞型

    另有一群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節食,身體承受不了而開始反撲大量進食,又

擔心發胖而採取激烈補償行為,即成暴食症。臨床上的診斷標準為:

1. 每週至少有兩次無法控制的暴食,在短時間(兩小時內)吃下常人無法吃下的

量,且暴食當下對吃食行為有失控感。

2. 一再出現不當的補償行為以避免體重增加:如禁食、催吐、過度運動、使

用瀉劑、利尿劑、灌腸等。

3. 上述暴食與清除行為,每週出現兩次以上,至少達三個月。

4. 自我價值感與體重身材形密切相關。



在心理治療中飲食障礙的起因在不同的心理學理論、精神分析理論或者是醫學生理理論

中有許多不同的論述,例如精神分析理論中認為與親子關係有關、不想長大、家族治療的家庭關係、諮商女性主義的受社會壓迫、醫學生理的饑餓剝奪機制。

其實,沒有單一的答案,畢竟飲食障礙是一個「現象」,它可能是冰山的一角,問題的表徵,而核心問題是什麼,還是因人而異。


由於飲食疾患的成因錯綜複雜,治療也不易,我們可以提供的治療有:

1. 認知行為治療:可透過自助和指導性自助方式,來幫助個體理解自己內在的

想法、感覺和行為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並透過改變負性思維和行為模式

,以改善心境,消除症狀和提高社會功能。

2. 調節自我批判技巧訓練:運用行動方法,經驗性學習如何調整自我批判的內

在聲音,減輕身心因認知衝突導致的不適感,提升自我接納的可能。

3. 深度心理治療:藉由探討生活事件與議題,給予情緒上的支持,過程中增加

區分人我想發差異的能力,並促進個體化歷程的發展,在形成較接近外在客

觀事實的身體形象之後來減少違常的飲食行為。

4. 舞蹈治療。

5. 家族治療。

6. 支持團體:飲食疾患患者往往覺得孤獨,生病也容易導致社交圈縮小。藉由

團體彼此分享和支持,不僅能增加人際支持,也能彼此參照,互助賦權。


延伸閱讀:飲食疾患的家族治療


5,75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