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個體從兒童期發展至成年期的過渡時期,青少年在這個階段須要面對許多的變化,除了從外觀上可以看到身體的急劇變化(第二性徵的出現)以外,在心理發展上也產生許多變化與挑戰,向內包括對自己能力與興趣的探索、升學與職涯的探索、與建立自我的獨立性等,向外包括與他人建立更深層的人際關係(如換帖兄弟、閨蜜等)、學習適切的社交技巧、建立親密關係……等。
青少年在面對這麼多變化與挑戰的同時,他們也還在發展如何適切地理解發生在自己周遭的內在與外在事件、可以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思考與判斷資訊、如何尋求他人的協助、與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等,也因此有時他們會出現說不清楚自己的困難、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困難是什麼;很需要身邊大人的協助,卻又覺得身邊大人無法理解自己等情形出現,並出現焦慮、憂鬱、爭執與衝突、或逃避學習等表現。
青少年個別諮商的過程中,心理師會協助青少年整理自己的想法與困擾、覺察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並學習以適切的方式表達,協助他們發展多元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讓青少年在經歷這段過渡時期的同時,進行自我探索、建立自我認同與自我肯定的人際行為。
- 青少年個別諮商的形式
由於青春期年齡橫跨10~19歲,他們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會因年齡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在個別諮商的過程中,心理師會評估孩子的語言與認知的發展,而調整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因此年紀較小(小學高年級~國中)的孩子在口語會談之餘,仍會搭配遊戲的方式,給予孩子時間及空間選擇其較適應的表達與互動方式。
而隨著年紀漸長,年紀相對較大的青少年,也因語言發展漸趨成熟,也逐漸會像成人一樣,大多以採取談話的方式進行。
- 家長是否可以知道青少年在諮商過程中說了些什麼?
在諮商過程中,心理師必須提供來談者安全與信任的環境,在安全的前提下皆有保密的義務;因此雖然知道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情緒困擾、逃避學習或產生衝突時,都會很擔心與迫切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說什麼,仍會在與青少年討論及經過他們的同意後再跟家長說,但若涉及安全性、或其他重大事件,仍會主動與家長討論。
- 那家長在青少年個別諮商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家長是孩子生活中很重要的心理助教。
在青少年個別諮商期間,心理師在治療室內會根據孩子的特質與認知能力,並在過程中透過情緒的同理、認知的討論、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等,協助孩子發展適合自己的情緒調適與問題解決策略;而家長則須延續這樣的回應與互動,讓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練習與深化情緒調適與問題解決策略。因此在與青少年個別諮商的期間,心理師每隔一段時間會與家長討論對孩子的評估,以及說明在家中可協助孩子的策略以及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讓家長在生活中也提供與治療室中相同的引導與回應,協助孩子在生活中仍能持續練習與穩定能力的發展。
- 家長發現自己很難應用心理師說明的教養策略,那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在陪伴與協助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已經很努力與用心地了解與學習和孩子的互動方式及教養策略,但在應用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挑戰與情緒;當心理師注意到這個部份時,也會與家長討論,家長也可以有一位屬於自己的心理師的選擇,讓家長可以透過與自己專屬的心理師討論,找到自己會引發與孩子負向互動的癥結點與調整,進而建立與孩子更適合與更好的互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