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在做什麼?
現代人壓力大、煩惱多,長期來說根據統計,尋求心理諮商度過困難的人,平均每一年都比前一年增加至少15%,已經是個逐漸普遍、越來越進入民眾視野的專業服務。
心理諮商/治療的「範圍」相當廣泛,從生涯探索到人際關係與感情議題,從壓力調適到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都有心理諮商/治療可以協助的地方。研究也指出,在與專業有效的心理師談6-8次之後,個人的問題會在各方面得到看的見的進步,但它到底是什麼呢?什麼時候會需要呢?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
第一部分 諮商前的了解
一、什麼是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心理諮商/治療在現代是相當普及的,這樣的談話是在一個固定安全的空間裡,與心理師一起討論、釐清、探索和處理問題,目標是清楚的,也就是解決問題,找出因應之道。
1.心理治療的五個專業特性-方向、目的、療癒、保密與效果。
心理諮商/治療的對話與一般談話聊天不同,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來進行,是具有方向性、目的性、療癒性、保密性與效果性。
這樣的對話,存在於法規與倫理的範圍內保障來談者的隱私,透過談話達到理解,經由專業、理性的角度分析,用誠摯與溫暖的態度承接情緒,藉由心理學知識理論形成計畫與方向、透過傾聽與接納提升動力,與來談者一同面對身處的困境、並合作規劃一條走出困境的路。
2.經過研究的專業理論
心理師所說出的話是透過心理學理論為依據,所做出的分析後才說出,為得是追隨個案的腳步或帶領著個案前進而說,諮商不只注重談話的內容,更注重的是雙方談話內容之外的歷程、脈絡與意義。
二、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差異在哪?
心理諮商/治療,在台灣的法規上是由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來執行,廣義來說兩者都在從事心理諮商/治療的工作,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諮商與治療是很難以定義的方式來清楚地區分。
1.諮商心理師著重支持、宣洩、自我探索及成長
有些人將心理諮商定義為著重於當一般人出現暫時適應不良的狀態時,需要找專業的心理師,在保密的情況下,互相討論解決方法、尋求支持、宣洩情緒的管道,或是幫助自我探索和成長。所以大部的諮商心理師多在諮商教育場域工作,例如各級學校,社區的諮商治療所,以及企業與社福機構。
2.臨床心理師擅長針對身心症狀和病徵進行長期治療
而臨床心理師除上述的心理諮商工作外,在訓練中,還包括處理不只是一般人適應性上或暫時性的問題,會針對問題狀況持續性較久,例如:長期的憂鬱與焦慮,或是人格狀態較偏離常態的人,針對個案的身心症狀與病徵,做更深層的處遇治療。所以主要的工作場域多在醫療院所。
表 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
諮商心理師 | 臨床心理師 | |
考照資格 | 諮商心理碩士畢業 全職諮商實習一年 實習場域包含各級學校,社區機構,少數則在醫院進行實習訓練 | 臨床心理碩士畢業 全職臨床實習一年 實習場域多在教學醫院進行訓練 |
執照 | 國家考試諮商心理師合格 | 國家考試臨床心理師合格 |
可執行的業務範圍 | 1.一般心理狀態與功能之心理衡鑑。 2.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3.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4.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5.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1.一般心理狀態與功能之心理衡鑑。 2.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之心理衡鑑。 3.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4.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5.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6.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7.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之心理治療。 |
處理議題 | 暫時性的適應不良 成長性議題 | 持久性的議題 精神疾病的治療 性格的改變 |
工作場域 | 各級學校 社區的心理諮商治療所 企業 社福機構 | 各級學校 社區的心理諮商治療所 企業 社福機構 醫學中心與各大備有精神科之醫療院所 |
3.在社區臨床/諮商心理師差異逐漸縮短,選擇合適的心理師更重要
但在社區的心理諮商或是治療所當中,有意願多元學習的諮商或是臨床心理師,在長期的不斷進修與訓練中,雖然有執業範圍的規定仍有所不同,但兩者在專業技術上差異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少。
以力人來說,雖然是由臨床心理師所主持的治療所,但在本所內不論是諮商或是臨床心理師(以下簡稱心理治療師),在拿到執照後,皆不斷的透過督導與學習新領域的治療方法,基本上都同時具備有深淺不一的諮商與治療能力。
三、何時需要諮商? 五個常見狀況,與三個心理歷程。
就像爬山需要嚮導、健身需要教練,當生活遇到困頓的時候,有時我們也會需要透過心理諮商/治療,有另一個專業背景的人協助自己梳理所遭遇到的困難、釐清現況、找到解決的方法。
(缺圖片 表一:五個心理諮商常見的狀況 )
三個心理歷程
1.職場、家庭、伴侶、創傷經驗等問題不斷發生
在周而復始生活的過程中,偶爾我們會經歷內在的掙扎或外在的碰撞,這些情況可能來自於:職場環境的壓力、家庭間的衝突、伴侶間的磨合、或者是過去某個特定經驗的挫折不斷被喚起造成的不舒服。
2.需要抽絲剝繭打破造成壓力的循環
在華人文化裡很重視合諧、與人為善、不給人添麻煩,久而久之這成了內在信條,經歷多年的打磨,心裡長出厚厚的繭,足以讓我們抵擋外在壓力,發展出新的適應社會模式。但當日積月累之後,當新的壓力突然產生,也可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剎時間可能會感受到生活失序、工作力不從心、日常生活無法思考、對於身體的掌控感變低、甚至感受不到和以前相同的快樂。
3.感覺需要專業協助找到問題的根源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開始會思考自己是不是生病了?或是感受到和從前的不一樣所以會有一些慌張。此時若是能夠找到另一個專業人士陪著自己討論內在狀態,能夠讓自己的心情更穩定、也能站穩腳步慢慢去找到當前問題的根源。能在有需要的時候尋求協助,是願意對自己生活負責、勇敢面對問題的展現,一個人走得快,但兩個人才能走得久。
四、還不確定我是否適合心理諮商/治療?心理諮詢的兩大好處!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當下,正處於強烈的情緒,但卻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不知道要不要諮商,不知道諮商是否能幫助自己。
- 心理諮詢好處一:提供分析、療程及費用的建議『心理諮詢』,也可以稱之為問題評估,是心理師利用較短時間協助您進行問題的了解與分析,並提出一個可能的諮商/治療的策略與方向,並給予大約所需的期程與費用建議。
2心理諮詢好處二:適合忙碌族群!
「心理諮詢」十分適合工作十分忙碌,無法撥出固定的時間來晤談,但想知道一些有用的策略與方向。即使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諮商,有些人可以在這樣的諮詢中得到方向,開始一些自助的方法,或是至少幫助自己評估需要準備多少的時間與費用
好文分享:心理諮詢是什麼?【缺】
五、心理諮商/治療怎麼進行?心理治療常見的六個類型!
1.面對面語言治療-支持、宣洩、探索及調節情緒
早期心理諮商/治療是以語言來處理心理壓力與困擾,主要以面對面(現在則包括視訊)進行會談,討論解決方法、給予情緒上的支持、提供宣洩情緒的管道、探索自我與家庭帶來的影響、以及情緒調適。
2.行為技術學習與演練
但除了宣洩調節情緒外,我們也需要針對問題進行解決,所以在諮商/治療中,也會依據需求與目標,來學習各種行為技術,人際演練等等,更能協助自己面對與真正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3.身體治療-瑜珈、舞蹈、TRE等
此外,心理狀態跟身體是連接的,除了語言之外,某些狀況我們也會跳過語言,直接使用放鬆技巧,瑜伽伸展,TRE壓力釋放運動,或是各種不同類型的舞蹈與身體工作,藉由直接調節我們的身體狀態,透過身體壓力的釋放與放鬆,間接回饋大腦來調整我們的思考,進而選擇不同的行為表現。
4.非語言治療
而依不同年齡的發展狀態,困擾的問題深淺,能否使用語言表達(有許多的問題要使用語言表達是困難的),來選擇使用非語言治療的方式,例如遊戲、沙遊、表達性藝術治療、心理劇、舞蹈治療等等,來作為語言的輔助,甚至是主要方式。
5.多人的治療方式-伴侶、親子、家族等
最後,依據一同參與諮商/治療的人數,參與人的年齡的發展狀態,主要解決的問題類型,則會有結合上述混合類型,例如:以語言為主的伴侶家族治療,以行為技巧為主的親子互動遊戲治療,以遊戲為主的親子家庭遊戲治療。
依據個別需求整合不同取向學派來量身訂做的個人化心理治療:
各種取向 | 理論學派 | 使用技術 |
精神分析與動力取向 | 佛洛伊德/客體關係/榮格等等 | 利用專業談話與關係以增加洞察 |
認知行為取向 | CBT/DBT/ACT等等 | 專業談話與使用各種行為改變技術,例如:放鬆技巧,人際演練 |
人本存在現象學取向 | 意義治療/案主中心治療/完形心理治療 | 利用專業談話,特別是無條件積極尊重與接納,並以同理傾聽與回應的關係來促使改變 |
後現代取向 | 短期焦點治療/敘事治療/女性主義治療 | 透過專業對談解構生活事件,賦能正向感受與重新定義對於困擾的視角。 |
結合不同理論學派與特殊技術 | 心理劇/舞蹈治療/戲劇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沙箱治療 | 依據不同技術,例如:舞蹈,戲劇等等如前述名稱。 |
依互動需求 | 家族治療/伴侶治療/親子互動/團體治療 | 依不同理論採取專業互動談話或是行為技術演練 |
6.整合的多模式療法
各種療法的整合運用是非常重要的。每種療法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限制,而整合運用可以幫助治療師更好地滿足來談者的需要。
例如,認知行為取向可以幫助患者了解他們的負面思想和行為模式,並學習如何改變它們。而心理動力學取向則更注重深層的情感和心理過程,以幫助來談者理解和處理他們的潛意識衝突。
當治療師能將這些不同的療法整合使用時,可以為來談者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治療。例如,治療師可以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學習控制焦慮和情緒,同時使用心理動力學療法來探索患者的潛意識衝突,以解決根本問題。
綜合利用各種療法還可以增強治療師的選擇權,使其能夠根據患者的需求和情況自由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這樣可以讓治療師更好地控制治療過程,提高治療效果,並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體驗。
(好文分享: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百百種,我適合什麼樣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呢?)
第二部分 準備開始諮商
六、如何設定諮商目標,讓諮商更有效能? 有效諮商的四個要素!
經過心理諮商/治療,通常最常見的回饋是1.感覺心情變輕鬆平靜。 2.更了解自己、內在充實 3.能夠自我肯定 4.改善困擾的議題等等。 如何能讓諮商的效能更好,有以下四個關鍵:
1.有效諮商的四大要素
要素一:抱持開放的心態來釐清症狀以便於後續找到與核心問題的關聯
在進入心理諮商/治療之前,通常我們會先思考現在遇到的困難與什麼樣的事情有關? 在自我層面,有可能我們會經驗到負面情緒、失落悲傷、對自我的批評、身體的失控感等; 在關係層面,可能會遭遇人際衝突、親密關係困難、家庭關係壓力等; 甚至,有時上述的情形會與生涯、醫療、法律等相關議題相互結合。
自我層面 | 無意義感/生涯抉擇/角色轉換/悲傷失落 |
關係層面 | 一般人際困擾(友誼維繫/同儕競爭) 職場人際衝突(人際衝突/上下屬互動) 親密關係困難(感情維繫/衝突處理/劈腿/抉擇困難/分手失落) 家庭關係壓力(原生家庭/家庭互動/生涯規劃兩難/照顧壓力) 婚姻關係(離婚/高衝突/金錢/性/婆媳/外遇) |
行為層面 | 負面思考/負面情緒/失眠/各種行為問題/自傷/自殺 |
特殊議題 | 法律議題(訴訟壓力/離婚官司/兒少親權) |
精神疾病 | 重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恐慌症等等 |
2.要素二.合理的目標設定-與心理師商討論短中長期目標
根據不同的主題,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諮商歷程,於是也會設立不一樣的目標。通常在前幾次諮商的時候,心理師會先與個案討論當前所遭遇的困難、評估個人心理狀態與個人期待,當兩人相互核對後,可能會先初步設立一個可行的目標,雙方先試著朝著短期目標著手進行討論與調整,而當短期目標解決,可能開始會有其他中長期目標想要達成。
在短期目標上,通常可行的目標是自我覺察、情緒支持與穩定、了解當前關係樣態、減緩衝突、問題諮詢等;中期目標則會放在建立自信、改善關係、行為改變等;而在更長期的心理治療中,則可能會針對長期受傷的經驗進行調整。當然,諮商目標會隨著整體心理諮商/治療進行的歷程轉變、現實環境發生的事件狀況、心理師與個案雙方互動關係…等等因素改變,而有調整的可能性。
短期目標設定(1-6次) | 中期目標設定(6-15次) | 長期目標設定(15 次以上) |
自我覺察 | 建立自信 | 長期受傷的經驗進行調整 |
情緒支持與穩定 | 改善關係 | 精神疾病的調適 |
了解當前關係樣態 | 行為改變 | 性格的調整 |
減緩衝突 | ||
問題諮詢 |
3.要素三:安全信任的合作關係–合適的心理師與對效果的耐心
通常所內專業團隊會依照您當前的狀況與期待,幫您媒合適合的心理師。就像健身需要時間、生病復原需要養好身體,心理治療通常不會立竿見影,有時候也可能會感到原地踏步或挫折,重要的是彼此能在安全信任的關係中好好討論,並調整諮商方向。
4.要素四足夠的改變動機:建立規律清楚的治療結構,針對療程給予承諾當進入治療關係之後,保持開放的心態與心理師進行討論,並給予療程一個承諾,過程中誠實面對自己的困難、深刻覺察內在感受的過程,通常這會是辛苦且不容易的,但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不放,同時信任自己的治療師的話,將會從中獲益。一個足夠好的心理師,能夠在過程中與您討論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感受,即使是對於諮商關係與歷程的。
七、來談之前,我如何讓心理師知道我的問題約略狀況?
在我們決定要嘗試心理諮商的那一刻,想必是內在感到許多衝突、壓力且難以依賴過往的方法調適的 時候,也會希望有專業人士理解自己的處境,並迅速地找到解決方法以降低當下的不適。
1.釐清各項資料及問題:
力人特別設計過的預約表單,包含了基本資料蒐集、問題類型勾選及描述,希望在進入治療室前,能協助你稍微整理紛亂的內在。若能知道你的年齡、經驗、就學或任職狀態,能讓所長更快判斷配搭你人生閱歷的心理師。閱讀你對自己問題的定義與陳述,及對於踏入諮商/治療的準備,也能讓我們協助找到你想討論的議題該領域專長的心理師。
2.釐清過去對問題的因應方式
你可以簡述最近讓你困擾的狀況是什麼、持續了多久、試過用什麼方法處理,例如:「最近我很淺眠,經常半夜醒來就睡不回去了,大概從今年初開始也發現自己工作效率下降,常跟同事起衝突,雖然一邊有在看中醫調養,但也想來諮商討論還有什麼能改善的。」
3.整理過去的專業處理經驗
若是你從前有就診身心科、心理諮商的經驗,我們也相當鼓勵您寫出來讓我們知道(當然,我們恪守專業倫理為您保密),這部分也能讓所長對於您對諮商的準備度、適配性更好的掌握。
而當諮商涉及伴侶、家庭或親子關係時,您可能覺得要處理的議題與焦點更加多元,擔心第一次諮商並無法詳盡讓心理師知道事情的全貌。
4.在可能的情況下準備文字資料
事實上,透過單次50或80分鐘的接觸,或許的確很難知道事情的「全貌」,但專業的心理師能在這段時間中陪伴你去做到:訂定合適諮商目標、針對現況找到具體可行的方法、連結有效資源與安定紛亂的心情。若您覺得想談的議題眾多、問題複雜性較高、涉及多人或長久以來難以改變的狀況,想要事先提供給心理師資訊,也可以先準備好相關的資料一起帶進諮商室。
八、我要怎麼選擇治療師?心理師選擇的四大有效方式!
找到適配的心理治療師是重要的,心理治療師可以與你建立適當舒適的關係:
心理治療師應該在來談者探索內在的經歷和情緒時,成為一個安全的基地,也能代表一個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在這個關係當中,可以自由地思考自我內在的歷程;反思重要他人的意圖、信念和感受;探索新體驗;並從事新的行為,進而帶來改變。
1.以個人「議題」與心理師『專長訓練』來分:
你可以針對你想要處理的議題進行初步篩選,例如:疾病的治療,壓力調適,職場議題,人際議題,伴侶相處議題,親子教養等等的議題。進一步的卻任該心理師是否有其專長與訓練。
2.以「年齡層」來分:
一般來說,區分為六歲以下,六到十二歲,十二到十八歲,十八歲以上到中年,中年到老年等幾個區段。不同的年齡層需要的技術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齡越小越需要使用一些非語言的技術。到了成年以上,會面對的人生議題則又會有所不同,所以背後需要的心理學知識背景也會有所不同。
3.以「取向」來分:
諮商取向涉及到專業的部分,而且取向是相當多元的,如果您想要以取向為選擇依據,您可能需要先閱讀跟此取向相關的文章,了解適合的議題與對象才能判斷。有一些心理師會撰寫自己取向相關的文章,也是一個暸解的方式。
依照您的困擾議題選擇 | 疾病的治療,壓力調適,職場議題,人際議題,伴侶相處議題,親子教養等等的議題。 |
依照您的年齡層選擇 | 六歲以下(幼兒專長訓練) 六到十二歲(兒童專長訓練) 十二到十八歲(青少年專長訓練) 十八歲以上到中年(成人專長訓練) 老年(老人專長訓練) |
依照您取向偏好的取向選擇 | 性別/指導性高低/特殊技巧偏好 |

九、力人心理治療所如何協助我媒合適合的心理師?
一個好的心理諮商或治療所,會依照您的議題需求做心理師的媒合,而這也是為什麼力人心理治療所在媒合前會要求來談者務必填寫一份預約表單,其上的題目透過文字,協助創造一個思考的空間,在腦袋裡面澄清自己遇到的困難、 期待獲得的幫助以及對於幫助的期待,這有助於治療所安排心理師,同時也能幫您做好進入治療的準備。
力人在協助媒合的歷程,基本上透過您填寫表單上的訊息,從您(們)的『年齡』,『想要解決的議題』,若您能在其他補充的部分,留下更多關於您對於目前想要談主題的相關想法,感覺等訊息,讓我們可以更瞭解您的『性格』與『其他需求』。
所長會依據他對所內不同心理師的『專業訓練』,『性格』的了解,為您依據『相似』或是『互補』原理,而性格部分的媒合,對於長期深度的治療則會增加更多的成效。
綜合考量後,力人會為您提出一到兩個最適配的方案。 並交由管理師為您進行媒合與時間協調。
如果您想要更精細的對自己問題有一個初步統合的了解,並且依據這個部分媒合適配的心理師,您也可以預約所長單次心理諮詢,進行對問題的了解,訂定合適諮商目標、針對現況找到具體可行的方法,並媒合適配的心理師。
十、我已經預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我要先做什麼準備嗎?
在預約好心理諮商之後,你可能意外發現自己心情有些波動,想著即將來臨的這場談話會發生什麼? 心理師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會如何回應? 真的要花這麼多錢來「談談」嗎?
這些感覺是很常見的,畢竟我們很少與不相熟的人深談心事,除了事先想過或實際記下想談的主題之外,你也可以告訴自己來諮商能獲得的幫助,例如調適情緒、恢復工作狀態、增加抗壓性等等來協助自己維持前來諮商的意願。
如果沒有特別記下要談的主題也沒關係,有時來到現場,在心理師的陪伴與引導下,當下想談的會與預期的不同,或許也直接呈現我們已經準備好要談的,或適合在此刻處理的議題。
若您預約的是伴侶、家族或親子諮商,諮商能否成行往往涉及另一人的意願。 您可以採用邀請而不強硬說服的方式,告知對方您希望透過諮商獲得的協助,而這也需要對方一同參與才能更有效益。
若對方暫無意願,給彼此一點時間,您可以先預約自己的個別諮商,與心理師整理自身狀態、安穩心緒,也能在諮商中討論該如何邀請對方參與。
第三部分 諮商進行中
十一、會談後覺得這個心理師不適合我的話,可以怎麼辦?
如果你在進入心理諮商之後,發覺跟眼前的人很難訴說自己的感受、好像很難開口跟表達,心理諮商與治療是一個很講求人際互動的藝術,而人跟人之前會頻率不對的問題是相當正常的,而評估這個頻率對不對的參考項目包含,經歷、年資、年齡、性別,甚至是更加無形的氣質等等,都在考慮範圍。
最重要的考慮還是會回到「這位心理師能不能針對我的困難有所協助? 」
當你在會談的第一次,或者前幾次,發現跟眼前的心理師難以合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1.直接跟治療師討論
讓這份困難能夠得到澄清跟討論,藉由這個過程,讓雙方都有調整的可能性,同時也讓來談者能夠更清楚自己不喜歡、或者無法接受的部分。
2.直接與治療所反應
如果您有壹些考量難以與心理師直接反應,您也可以透過櫃台向所方反應,我們會向您了解難以合作的原因,協助您在關係中進行協調,或是透過這份了解去您找到更適合的心理師。
如果會談已經到了中期,才開始覺得卡卡的、不對勁,想更換心理師。 那我們會更鼓勵並建議您將這份感受與心理師討論,因為這時候可能是觸碰到了某些未被了解的需求或議題,對心理諮商、治療而言相當重要。
小提醒:
有的時候,我們心目中完美理想的治療師,也有可能是不存在的,這些理想的形象源自於我們過去的經驗,與內在的一種渴望,與現實做些許的妥協,與治療師一同探索這個完美理想,對諮商與治療的進展,也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成果。
十三、我什麼時候可以結束諮商? 三大你需要了解的重點!
1.治療的次數概觀與結束治療的核心認知
治療的過程會因每個人設定的目標和您的諮商/治療師,以及雙方各自所擁有的能力而有所不同。
在一個較短療程,大多是六到八次的諮商或治療,通常側重於問題(主要是症狀或現象)緩解,若是達到穩定的狀態則可能會到十二次。
在短期諮商/諮商中,大部分的人會在再次感到舒適,鬆了一口氣,就離開諮商,結束時通常不會遭遇太多分離的困難。
不管怎樣,決定留下還是離開諮商,都是來談者可以自己決定的事。 在短期諮商/治療的中,治療師會尊重來談者結束的決定,即使治療師不一定同意這個決定。
在長期治療中,治療師的目標則不僅僅只是緩解症狀,也包括促進對自我意識,對他人的意識,以及某種程度上能預測自己行為的結果。 在長期諮商/治療多出來的最後階段,則側重於鞏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進行更深刻的探索,學習與整合在諮商或是治療中累積出來的成就。
當諮商/治療結束時,通常能更好地瞭解自己,以及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包括在諮商/治療之外尋找關係和活動,並對自己堅定的獨立性,以及充滿了 繼續成長和改變的希望。
表 短期治療與中長期治療的目標與成效
治療目標與成效 | |
短期治療 | 1.六到八次可達到問題(主要是症狀或現象)緩解 2.若是達到穩定的狀態則可能會到十二次 |
中長期治療 | 1.緩解症狀 2.更好地瞭解自己與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 3.在諮商/治療之外尋找關係和活動 4.對自己堅定的獨立性,以及充滿了繼續成長和改變的希望 5.鞏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進行更深刻的探索,學習與整合,在諮商或是治療中累積出來的成就 |
2.中長期治療即將告一段落的三個徵兆
在長期諮商/治療中,來談者經常會問:我怎麼知道我什麼時候準備好離開治療?
首先,我們可能很難在會談中找到有意義的話題。
其次,我們可能會開始思考我們還能一起做些什麼呢?
第三,我們會注意到我們之間的權力差距正在縮小。來談者不會再覺得自己不如治療師,並想像治療師生活中的一切都比他們的好。
治療師和來談者彼此都可能感到輕鬆、滿足和失落、嫉妒甚至無聊的感覺。
結束的徵兆 | |
短期治療 | 1.大部分的人會在再次感到舒適,鬆了一口氣 2.結束時通常不會遭遇太多分離的困難 |
中長期治療 | 1.我們可能很難再在會談中找到有意義的話題。 2.我們可能會開始思考我們還能一起做些什麼呢? 3.來談者不會再覺得自己不如治療師,並想像治療師生活中的一切都比他們的好。 4.治療師和來談者彼此都可能感到輕鬆、滿足和失落、嫉妒甚至無聊的感覺。 |
3.探索與治療有可能再次啟動
另一個常見來談者的問題是:當我離開治療時,是意味著我們永遠完成了治療嗎?
事實上,與所有事情一樣,來談者可以決定是否,以及何時回來參加進一步的會談。很多人會,也很多人不會再回來。
這一切都取決於未來會怎樣,生活遭遇的危機、意外的發生或對某些問題的新認識,都有可能會促使我們回來繼續諮商或治療。這樣的回來,可能包括另一個短期,或長期的諮商/治療,或介於兩者之間的會談。
十三、心理諮商要花很多錢嗎? 三種不同的收費方式!
目前台灣提供的心理諮商/治療的資源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種:
1.由政府補助的心理諮商/治療
在一些醫院或心理衛生中心有心理師駐點諮商,提供民眾免費心理諮商或掛號費+自費200元不等的諮商費,每次心理諮商時間約為30分鐘左右,依各機構為準。
此外,因應社會狀態需求,有時候也會有一些特殊方案的補助,例如:高關懷家庭,因新冠病毒死亡的家族,為特殊族群所提供的免費諮商或補助。
2.健保提供的心理治療
在健保體系下,也有提供心理治療的服務,一般來說是由配有臨床心理師的精神科所提供,以處理患有精神疾病為主,例如:思覺失調、憂鬱症、焦慮,包括恐慌、強迫、症、躁鬱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 、壓力適應障礙、自閉、飲食疾患、酒癮等各式身心相關問題。
流程上,需要先於精神科就診,經醫師診斷判斷後需要,再轉介臨床心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 費用部分就依照醫院等級的不同有不同的掛號費與部分負擔,進行收費。 這樣的治療多半以短期,症狀緩解為主,由於等待的人較多,通常也需要一段時間等待進行心理治療。
3.由民眾自費進行的心理諮商/治療
自費的心理諮商/治療,目前從大醫院,精神科診所,心理治療所與心理諮商所提供,費用一般座落在1200-5000以上/50分鐘不等,因外在環境不同縣市,地段,與心理師拿到執照的年資(非年紀),所受的專業訓練,在單一或不同領域的經驗與資歷的累積,與問題的複雜度與困難度,例如:司法議題 ,長期深度創傷處理,多人系統諮商而有所不同。
心理諮商/治療的花費
地點 | 費用 | 特殊事項 | |
由政府補助 | 醫院或心理衛生中心的心理師駐點諮商 | 1.免費心理諮商 2.每次掛號費+自費200元不等 | 每次心理諮商時間約為30分鐘左右 |
健保 | 配有臨床心理師的醫院精神科 | 1.需要先於精神科就診,經醫師診斷判斷後需要,再轉介臨床心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 2.費用部分就依照醫院等級的不同有不同的掛號費與部分負擔,進行收費。 | 1.短期 2.緩解症狀為主 3.大部分需排隊等待,等待時間長 4.需有明確精神科疾病診斷 |
自費 | 從大醫院,精神科診所,心理治療所與心理諮商所 | 1200-5000以上/50分鐘 | 因外在環境不同縣市,地段,與心理師拿到執照的年資(非年紀),所受的專業訓練,在單一或不同領域的經驗與資歷的累積,與問題的複雜度與困難度,例如:司法議題,長期深度創傷處理,多人系統諮商而有所不同。 |
力人在訂立自費諮商/治療價格標準則是依照國外研究的費用標準,可以用來諮商的每週費用為月收入的1/30,如果我們以主計處公布的總薪資平均為5萬5,440元,也就是每週諮商平均費用可定在2000。我們另外加上:
- 我們所處在的縣市與地段
- 心理師拿到執照的年資(非年紀)
- 心理師在單一或不同領域的經驗與資歷的累積
- 心理師對於複雜困難問題的處理能力
- 藉由治療所審慎評估心理師所受的專業訓練與實務的成效
- 最後考量心理師職志想要服務的族群(有些心理師因為服務的族群特性,會有其價格上的特殊考量,所以其年資與專業能力與其價錢不必然有其正相關)
加上連結:
力人心理治療所提供具體有療效的心理諮商及治療,如果您希望解決長期難解的情緒議題及心理困擾,或您希望搭配藥物進行心理治療,歡迎您與我們的專業心理師聯繫,我們會以最專業的方式協助您!我們嚴格篩選心理師,並透過追蹤治療成效、成長培訓、專業督導制度確保您的治療的效果。
詳閱更多力人心理治療所資訊,請上官網:力人心理治療所
若您閱讀完此篇,有預約心理諮商的需求,可以立刻填寫預約評估表單
您好,这是一条评论。若需要审核、编辑或删除评论,请访问仪表盘的评论界面。评论者头像来自 Gr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