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lijenpsy

心理諮商/治療在做什麼?心理師:這十二個問題完整解惑!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


現代人壓力大、煩惱多,長期來說根據統計,尋求心理諮商度過困難的人,平均每一年都比前一年增加至少15%,已經是個逐漸普遍、越來越進入民眾視野的專業服務。但即使在尋求心理諮商的民眾當中,「知道」心理諮商到底是什麼的人也僅佔很小一部分,更不用說普羅大眾了。

心理諮商的「守備範圍」相當遼闊,從生涯解惑到感情諮詢,從壓力調適到憂鬱焦慮,都有心理諮商的施力點,研究也指出,在與專業有效的心理師談6-8次之後,個人的問題會在各方面得到看的見的進步,但它到底是什麼呢?什麼時候會需要呢?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


目錄

您對心理諮商的所有疑惑,在這篇為您全部解答


諮商前的了解
一、什麼是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差異?
二、何時需要諮商?當我有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
三、如果我還不確定我是不是適合心理諮商,我可以先試試看嗎?
四、心理諮商/治療會怎麼進行?

準備開始諮商
五、如何設定諮商目標,讓諮商更有效能?
六、來談之前,我如何讓心理師知道我的問題約略狀況?
七、我要怎麼選擇治療師?
八、力人會如何協助我媒合適合的心理師?
九、我已經預約心理諮/心理治療,我要先做什麼準備嗎?

諮商進行中
十、心理諮商要花多少錢?
十一、會談後覺得心理師不適合我的話,可以怎麼辦?
十二、我什麼時候可以結束諮商?

第一部分 諮商前的了解


一、什麼是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差異在哪?


心理諮商/治療在現代是相當普及的,這樣的談話是在一個固定安全的空間裡,與心理師一起討論、釐清、探索和處理問題,目標是清楚的,也就是解決問題,找出因應之道。


心理諮商/治療的對話與一般談話聊天不同,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來進行,是具有方向性、目的性、療癒性、保密性與效果性。心理師所說出的話是透過心理學理論為依據,所做出的分析後才說出,為得是追隨個案的腳步或帶領著個案前進而說,諮商不只注重談話的內容,更注重的是雙方談話內容之外的歷程、脈絡與意義




這樣的對話,存在於法規與倫理的範圍內保障來談者的隱私,透過談話達到理解,經由專業、理性的角度分析,用誠摯與溫暖的態度承接情緒,藉由心理學知識理論形成計畫與方向、透過傾聽與接納提升動力,與來談者一同面對身處的困境、並合作規劃一條走出困境的路。


心理諮商/治療,在台灣的法規上是由諮商心理師或是臨床心理師來執行,廣義來說兩者都在從事心理諮商/治療的工作,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諮商與治療是很難以定義的方式來清楚地區分。


有些人將心理諮商定義為著重於當一般人出現暫時適應不良的狀態時,需要找專業的心理師,在保密的情況下,互相討論解決方法、尋求支持、宣洩情緒的管道,或是幫助自我探索和成長。所以大部的諮商心理師多在諮商教育場域工作,例如各級學校,社區的諮商治療所,以及企業與社福機構。


而臨床心理師除上述的心理諮商工作外,在訓練中,還包括處理不只是一般人適應性上或暫時性的問題,會針對問題狀況持續性較久,例如:長期的憂鬱與焦慮,或是人格狀態較偏離常態的人,針對個案的身心症狀與病徵,做更深層的處遇治療。所以主要的工作場域多在醫療院所。


但在社區的心理諮商或是治療所當中,有意願多元學習的諮商或是臨床心理師,在長期的不斷進修與訓練中,兩者的差異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少。以力人來說,雖然是由臨床心理師所主持的治療所,但在本所內不論是諮商或是臨床心理師(以下簡稱心理治療師),在拿到執照後,皆不斷的透過督導與學習新領域的治療方法,基本上都同時具備有深淺不一的諮商與治療能力。






二、何時需要諮商? 當我有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

就像爬山需要嚮導、健身需要教練,當生活遇到困頓的時候,有時我們也會需要透過心理諮商/治療,有另一個專業背景的人協助自己梳理所遭遇到的困難、釐清現況、找到解決的方法。


在周而復始生活的過程中,偶爾我們會經歷內在的掙扎或外在的碰撞,這些情況可能來自於:職場環境的壓力、家庭間的衝突、伴侶間的磨合、或者是過去某個特定經驗的挫折不斷被喚起造成的不舒服。


(好文分享:我需要心理諮商嗎?心理諮商的過程是?)



在華人文化裡很重視合諧、與人為善、不給人添麻煩,久而久之這成了內在信條,經歷多年的打磨,心裡長出厚厚的繭,足以讓我們抵擋外在壓力,發展出新的適應社會模式。但當日積月累之後,當新的壓力突然產生,也可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剎時間可能會感受到生活失序、工作力不從心、日常生活無法思考、對於身體的掌控感變低、甚至感受不到和以前相同的快樂。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開始會思考自己是不是生病了?或是感受到和從前的不一樣所以會有一些慌張。此時若是能夠找到另一個專業人士陪著自己討論內在狀態,能夠讓自己的心情更穩定、也能站穩腳步慢慢去找到當前問題的根源。能在有需要的時候尋求協助,是願意對自己生活負責、勇敢面對問題的展現,一個人走得快,但兩個人才能走得久。




三、如果我還不確定我是不是適合心理諮商,我可以先試試看嗎?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當下,正處於強烈的情緒,但卻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不知道要不要諮商,不知道諮商是否能幫助自己。


這時候先進行心理諮詢』,也可以稱之為問題評估,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心理師利用較短時間協助您進行問題的了解與分析,並提出一個可能的諮商/治療的策略與方向,並給予大約所需的期程與費用建議。


而「心理諮詢」也適合工作十分忙碌無法撥出固定的時間來晤談,但想知道一些有用的策略與方向。即使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諮商,有些人可以在這樣的諮詢中得到方向,開始一些自助的方法,或是至少幫助自己評估需要準備多少的時間與費用


(好文分享:我需要心理諮商嗎?心理諮商的過程是?)





四、心理諮商/治療怎麼進行?

早期心理諮商/治療是以語言來處理心理壓力與困擾,主要以面對面(現在則包括視訊)進行會談,討論解決方法、給予情緒上的支持、提供宣洩情緒的管道、探索自我與家庭帶來的影響、以及情緒調適


但除了宣洩調節情緒外,我們也需要針對問題進行解決,所以在諮商/治療中,也會依據需求與目標,來學習各種行為技術,人際演練等等,更能協助自己面對與真正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此外,心理狀態跟身體是連接的,除了語言之外,某些狀況我們也會跳過語言,直接使用放鬆技巧,瑜伽伸展,TRE壓力釋放運動,或是各種不同類型的舞蹈與身體工作,藉由直接調節我們的身體狀態,透過身體壓力的釋放與放鬆,間接回饋大腦來調整我們的思考,進而選擇不同的行為表現



而依不同年齡的發展狀態,困擾的問題深淺,能否使用語言表達(有許多的問題要使用語言表達是困難的),來選擇使用非語言治療的方式,例如遊戲、沙遊、表達性藝術治療、心理劇、舞蹈治療等等,來作為語言的輔助,甚至是主要方式。


最後,依據一同參與諮商/治療的人數,參與人的年齡的發展狀態,主要解決的問題類型,則會有結合上述混合類型,例如:以語言為主的伴侶家族治療,以行為技巧為主的親子互動遊戲治療,以遊戲為主的親子家庭遊戲治療


(好文分享:心理諮商有效嗎?心理師:先讀這五個重點!)

(好文分享: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百百種,我適合什麼樣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呢?)




第二部分 準備開始諮商


五、如何設定諮商目標,讓諮商更有效能?

在進入心理諮商/治療之前,通常我們會先思考現在遇到的困難與什麼樣的事情有關?在自我層面,有可能我們會經驗到心情沮喪、對自我的批評、身體的失控感等;在關係層面,可能會遭遇人際衝突、親密關係困難、家庭關係壓力、失落悲傷等;甚至,有時上述的情形會與生涯、醫療、法律等相關議題相互結合。


若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與心理師一起在治療室內達成共識,會讓治療變得事半功倍。當能夠預先建構對於未來的藍圖,在前進的時候也比較能夠站穩腳步,不慌不忙。


經過心理諮商/治療,通常最常見的回饋是感覺心情變輕鬆平靜更了解自己內在充實、能夠自我肯定、改善人際關係議題、接受失落等等。


根據不同的主題,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諮商歷程,於是也會設立不一樣的目標。通常在前幾次諮商的時候,心理師會先與個案討論當前所遭遇的困難、評估個人心理狀態與個人期待,當兩人相互核對後,可能會先初步設立一個可行的目標,雙方先試著朝著短期目標著手進行討論與調整,而當短期目標解決,可能開始會有其他中長期目標想要達成。



在短期目標上,通常可行的目標是自我覺察、情緒支持與穩定、了解當前關係樣態、減緩衝突、問題諮詢等;中期目標則會放在建立自信、改善關係、行為改變等;而在更長期的心理治療中,則可能會針對長期受傷的經驗進行調整。當然,諮商目標會隨著整體心理諮商/治療進行的歷程轉變、現實環境發生的事件狀況、心理師與個案雙方互動關係…等等因素改變,而有調整的可能性。


根據我們的經驗和過往個案的回饋,諮商的成功大致上會包含幾種要素:開放的心態安全信任的合作關係改變的動機、與合理的目標設立。通常所內專業團隊會依照您當前的狀況與期待,幫您媒合適合的心理師,當進入治療關係之後,保持開放的心態與心理師進行討論,並給予療程一個承諾。


就像健身需要時間、生病復原需要養好身體,治療通常不會立竿見影,有時候也可能會感到原地踏步或挫折,重要的是彼此能在安全信任的關係中好好討論,並調整諮商方向。心理諮商/治療的過程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困難、深刻覺察內在感受的過程,通常這會是辛苦且不容易的,但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不放,同時信任自己的治療師的話,將會從中獲益。






六、來談之前,我如何讓心理師知道我的問題約略狀況?

在我們決定要嘗試心理諮商的那一刻,想必是內在感到許多衝突、壓力且難以依賴過往的方法調適的時候,也會希望有專業人士理解自己的處境,並迅速地找到解決方法以降低當下的不適。


力人特別設計過的預約表單,包含了基本資料蒐集、問題類型勾選及描述,希望在進入治療室前,能協助你稍微整理紛亂的內在。若能知道你的年齡、經驗、就學或任職狀態,能讓所長更快判斷配搭你人生閱歷的心理師。閱讀你對自己問題的定義與陳述,及對於踏入諮商/治療的準備,也能讓我們協助找到你想討論的議題該領域專長的心理師。



你可以簡述最近讓你困擾的狀況是什麼、持續了多久、試過用什麼方法處理,例如:「最近我很淺眠,經常半夜醒來就睡不回去了,大概從今年初開始也發現自己工作效率下降,常跟同事起衝突,雖然一邊有在看中醫調養,但也想來諮商討論還有什麼能改善的。」


若是你從前有就診身心科、心理諮商的經驗,我們也相當鼓勵您寫出來讓我們知道(當然,我們恪守專業倫理為您保密),這部分也能讓所長對於您對諮商的準備度、適配性更好的掌握。


而當諮商涉及伴侶、家庭或親子關係時,您可能覺得要處理的議題與焦點更加多元,擔心第一次諮商並無法詳盡讓心理師知道事情的全貌。


事實上,透過單次50或80分鐘的接觸,或許的確很難知道事情的「全貌」,但專業的心理師能在這段時間中陪伴你去做到:訂定合適諮商目標、針對現況找到具體可行的方法、連結有效資源與安定紛亂的心情。若您覺得想談的議題眾多、問題複雜性較高、涉及多人或長久以來難以改變的狀況,想要事先提供給心理師資訊,也可以先準備好相關的資料一起帶進諮商室。





七、我要怎麼選擇治療師?

找到適配的心理治療師是重要的,心理治療師可以與你建立適當舒適的關係:


以「議題」來分:

你可以針對你想要處理的議題進行初步篩選,例如:疾病的治療,壓力調適,職場議題,人際議題,伴侶相處議題,親子教養等等的議題。如果您的議題涉及到兩人以上,會考慮兩人以上來進行諮商,那麼則需確認心理師是否有此項專長與訓練。



以「年齡層」來分:

一般來說,區分為六歲以下,六到十二歲,十二到十八歲,十八歲以上到中年,中年到老年等幾個區段。不同的年齡層需要的技術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齡越小越需要使用一些非語言的技術。到了成年以上,會面對的人生議題則又會有所不同,所以背後需要的心理學知識背景也會有所不同。


以「取向」來分:

諮商取向涉及到專業的部分,而且取向是相當多元的,如果您想要以取向為選擇依據,您可能需要先閱讀跟此取向相關的文章,了解適合的議題與對象才能判斷。有一些心理師會撰寫自己取向相關的文章,也是一個暸解的方式。




如果您已經對於想要處理的議題,可花費的時間與費用,有一個初步的規劃,也可以逛逛我們的網站,看看不同心理師以及他們的文章,想一下心理師與您可能的適配性,有的時候直覺也會是一個好用的方式。



心理師團隊 頁面連結


(好文分享: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百百種,我適合什麼樣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呢?)




八、力人心理治療所如何協助我媒合適合的心理師?

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治療師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都希望我們進行的諮商/治療是有效能的,而心理治療師應該在來談者探索內在的經歷和情緒時,成為一個安全的基地,也能代表一個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在這個關係當中,可以自由地思考自我內在的歷程;反思重要他人的意圖、信念和感受;探索新體驗;並從事新的行為,進而帶來改變


因此,力人認為除了在專業領域上,媒合來談者與治療師之間在『來談主題』,『年齡』與『治療師專業訓練』的適配外,若您能在預約表單中,留下更多關於您對於目前想要談主題的相關想法,感覺等訊息,所長則更有機會透過這些訊息,為您媒合在性格上更為搭配的治療師。而性格部分的媒合,對於長期深度的治療則會增加更多的成效。





有的時候,我們心目中完美理想的治療師,也有可能是不存在的,這些理想的形象源自於我們過去的經驗,與內在的一種渴望,與現實做些許的妥協,與治療師一同探索這個完美理想,對諮商與治療的進展,也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成果。


(好文分享:關於諮商心理師與心理諮商的10個Q&A)

(好文分享:認識臨床心理師)



九、我已經預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我要先做什麼準備嗎?

在預約好心理諮商之後,你可能意外發現自己心情有些波動,想著即將來臨的這場談話會發生什麼?心理師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會如何回應?真的要花這麼多錢來「談談」嗎?


這些感覺是很常見的,畢竟我們很少與不相熟的人深談心事,除了事先想過或實際記下想談的主題之外,你也可以告訴自己來諮商能獲得的幫助,例如調適情緒、恢復工作狀態、增加抗壓性等等來協助自己維持前來諮商的意願。



如果沒有特別記下要談的主題也沒關係,有時來到現場,在心理師的陪伴與引導下,當下想談的會與預期的不同,或許也直接呈現我們已經準備好要談的,或適合在此刻處理的議題。


若您預約的是伴侶、家族或親子諮商,諮商能否成行往往涉及另一人的意願。您可以採用邀請而不強硬說服的方式,告知對方您希望透過諮商獲得的協助,而這也需要對方一同參與才能更有效益。若對方暫無意願,給彼此一點時間,您可以先預約自己的個別諮商,與心理師整理自身狀態、安穩心緒,也能在諮商中討論該如何邀請對方參與。



第三部分 諮商進行中


十、會談後覺得這個心理師不適合我的話,可以怎麼辦?


如果你在進入心理諮商之後,發覺跟眼前的人很難訴說自己的感受、好像很難開口跟表達,別著急,有時候這並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心理師的問題,心理諮商與治療是一個很講求人際互動的藝術,而人跟人之前會頻率不對的問題是相當正常的,而評估這個頻率對不對的參考項目包含了好多,例如經歷、年資、年齡、性別,甚至是更加無形的氣質等等,都在考慮範圍。


然而,最重要的考慮還是會回到「這位心理師能不能針對我的困難有所協助?」,一個好的心理諮商或治療所,會依照您的議題需求做心理師的媒合,而這也是為什麼力人心理治療所在媒合前會要求來談者務必填寫一份預約表單,其上的題目透過文字,協助創造一個思考的空間,在腦袋裡面澄清自己遇到的困難、期待獲得的幫助以及對於幫助的期待,這有助於治療所安排心理師,同時也能幫您做好進入治療的準備。


當你在會談的第一次,或者前幾次,發現跟眼前的心理師難以合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跟他討論,讓這份困難能夠得到澄清跟討論,藉由這個過程,讓雙方都有調整的可能性,同時也讓來談者能夠更清楚自己不喜歡、或者無法接受的部分,並透過這份了解去找到更適合的心理師。


如果會談已經到了中期(大致而言,四次之後),開始覺得卡卡的、不對勁,在更換心理師之前,我們更建議您將這份感受與心理師討論,因為這時候可能是觸碰到了某些未被了解的需求或議題,對心理諮商、治療而言相當重要。



十一、我什麼時候可以結束諮商?


治療的過程會因每個人設定的目標和您的諮商/治療師,以及雙方各自所擁有的能力而有所不同。在一個較短療程,大多是六到八次的諮商或治療,通常側重於問題(主要是症狀或現象)緩解,若是達到穩定的狀態則可能會到十二次。在短期諮商/諮商中,大部分的人會在再次感到舒適,鬆了一口氣,就離開諮商,結束時通常不會遭遇太多分離的困難。


不管怎樣,決定留下還是離開諮商,都是來談者可以自己決定的事。在短期諮商/治療的中,治療師會尊重來談者結束的決定,即使治療師不一定同意這個決定。

(好文分享:心理諮商有效嗎?心理師:先讀這五個重點!)




在長期治療中,治療師的目標則不僅僅只是緩解症狀,也包括促進對自我意識,對他人的意識,以及某種程度上能預測自己行為的結果。相對於短期,在長期諮商/治療多出來的最後階段,則側重於鞏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進行更深刻的探索,學習與整合,在諮商或是治療中累積出來的成就。


當諮商/治療結束時,通常能更好地瞭解自己,以及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包括在諮商/治療之外尋找關係和活動,並對自己堅定的獨立性,以及充滿了繼續成長和改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