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是什麼?評估、症狀、成因、治療讓你一次搞懂!
羅時揚 方曉喻 臨床心理師
焦慮是一種情緒,是一種不安,擔憂的感覺,是一種內心動蕩的不愉快狀態。通常伴隨著某些行為,例如:來回踱步、身體不適的症狀和紛亂的思緒等。焦慮的情緒通常會影響身心各層面,且對主觀上被視為威脅的情況反應過度。常伴有肌肉緊張、煩躁、疲勞、呼吸緊迫、腹部緊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焦慮是一個成因、表現和影響都很廣泛的議題,可以簡單分成:
達疾病診斷程度的焦慮(例如精神科常見的分離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特定畏懼症、社交焦慮症、恐慌症、特定場所畏懼症、廣泛性焦慮症)。
未達到疾病診斷程度卻影響生活品質的焦慮(容易疲倦、腦袋轉個不停、身體不能放鬆、拖延、總是想了很久卻沒有行動、想專心做事卻想東想西)。

焦慮的三大評估角度
焦慮如排山倒海來的時候,世界就像是要毀滅了一般,焦慮下降的時候,生活又回到的正常,彷彿之前的狀態是另一個世界。接下來我們可以從三大角度跟四大症狀來觀察我們自己:
三大評估角度: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觀察一下:

焦慮強度:你對自身焦慮的感受是不是常達到令自己難以忍受的程度?甚至身邊的朋友會覺得你太過緊張或大驚小怪?
持續性:人們都會時不時的有某些特定的擔心,但你的焦慮是不是好像沒有暫停?幾乎佔據了一天大部分的時間?甚至常常一連好幾天都沒辦法讓焦慮停下來?
干擾性:你的焦慮情況是否干擾人際、工作或生活功能?讓你無法好好完成自己的責任或計畫?甚至會讓你為了避免焦慮而不得不減少安排某些期待的活動(例如:避免與朋友的聚會、因難以做出決定而減少出門)?
焦慮的四大症狀

焦慮可以分為四大主要的症狀,包括了:
生理症狀:心跳加速(心悸)、呼吸加速、呼吸不過來、胸痛或悶、頭昏目眩、出汗發冷、口乾、噁心等腸胃道症狀、身體緊繃或麻痺、身體緊繃僵硬、虛弱。
認知症狀:害怕失去控制、害怕發瘋、害怕特定人事物、難集中注意力、易分心、記憶不佳、思考彈性差、判斷力下降。
行為症狀:坐立不安、說不出話、過度換氣、拖延、逃避、持續無意義的習慣行為、尋求保證。
情緒症狀:緊張、害怕、不安、神經質、不耐煩、挫敗感。
焦慮的兩種重要功能
雖然焦慮是一種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情緒,但是這種不舒服的情緒是有功能的:
功能一:幫助我們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它可能在告訴我們:要注意環境中的危險事物,包括森林裡逼近的黑熊或迎面而來的失控汽車,焦慮也可能在督促我們要努力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負向後果。
功能二:督促我們面對壓力
當我們在面對現實危險時,焦慮可以快速增加我們的生理激動,讓我們的身體有更多能量做出戰或逃的反應,也因此增加我們解決危險的可能性。當我們面對預想的威脅時(兩天後的期末考、下週的工作面試),可以用來提醒我們事前做好準備,以增加獲得高分或工作的機會。

但是當環境中並沒有明確的危險,或是未來並沒有什麼可預見的負向後果,我們卻還有這些焦慮感受,那可能就是我們評估危險的大腦機制出了問題,需要進一步抽絲剝繭找出可能的問題。
影響焦慮的五個因素循環模式
焦慮的起因與循環:為什麼焦慮?焦慮如何持續循環?
1. 先天基因、
2. 父母教養、與後天學習環境
3. 生理狀態、
4. 思考模式
5. 因應行為

除了幫助生存的焦慮外,人類這個物種天生也會對特定的狀況感到焦慮,例如:站在懸崖邊、完全黑暗的陌生環境或強光持續直射眼睛。而不同的人天生容易焦慮的程度也不太一樣,有些人特別敏感,有些人總是大辣辣的。當外在環境壓力進來之後,這些天生的氣質,也會誘發出不同程度的生理反應,而父母的教養,跟後天的學習則在此時介入影響,會再有不同的思考模式與因應行為。
而生理反應,情緒與因應行為三者會交互影響,在焦慮的情緒中,為了解決可能的潛在危險,我們會一直思考任何可能的問題、原因與解決方法,但常常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往往只會帶來更多的焦慮,而更多的焦慮很可能會讓讓我們試著透過想更多來避免焦慮,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焦慮-想更多-更多焦慮的焦慮循環習慣。
焦慮症的治療
針對焦慮困擾或疾病的治療,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項:

一、行為治療
焦慮困擾可能是由特定環境危險或是身體發出的內感訊息(單是持續處在高耗能焦慮狀態下累積的疲勞感就可能讓身體持續送出緊繃的訊號)所引發。因此辨識這些會引發焦慮的特定內外在環境,並在合理的情況下直接處理、避免或是調整其影響,便可以進一步減少焦慮的困擾。
長期受到焦慮困擾會讓身體處在一個持續放出緊繃訊號的狀態,透過生理狀態的放鬆也是一種可以減少焦慮困擾的方式,這些方式可以是特定的放鬆方法(例如:充足且適當的睡眠、泡澡、按摩、電療等),也可以是特定的放鬆訓練技巧(例如:自我暗示放鬆訓練、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

二、認知治療
認知治療關注的是引發焦慮的原因和使人痛苦的想法,並著重在想法如何影響焦慮,有焦慮困擾的人通常會有一些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狀態的想法或思考模式,因此治療會先學習想法、情緒(焦慮)與行為三者間的關係,透過察覺自身思考模式的特定影響,再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調整思考模式,最後在治療與生活中持續練習這些調整思考的方法,並進而改變行為、習慣與情緒。
如果你的焦慮狀況已經符合特定疾病的診斷,除了透過認知治療來調整思考模式外,也會再加上特定疾病診斷的生理、思考與行為特性,進一步設定適當的認知治療計畫。

三、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能夠快速改善焦慮症狀的方式,在焦慮症狀嚴重影響整體生活狀況時,透過藥物治療可以暫時打斷前述大腦焦慮-身體緊繃的惡性循環,協助恢復或維持原本的生活功能與穩定,但是多數時候你可能還是會擔心藥物副作用、需要一再增加藥物劑量或是停藥就可能復發。
四、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並行
一般來說,部分藥物的設計是用來完全消除或是避免焦慮的感覺,而認知行為治療則是設計來學習容忍焦慮或調整焦慮的強度。如果你先想試著透過非藥物的方式處理自己的焦慮困擾,或是你希望能慢慢減少治療藥物的使用,都可以和門診醫師與心理師討論透過非藥物的治療(行為治療和認知治療)來幫助自己的可能。

以上的一些行為與認知技術您可能從很多文章與書籍都看過類似的方式,可能也嘗試過,您可能覺得有效,可能覺得無效,可能覺得短暫有效,但也會發現要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很困難。
這時侯,找一個專業的人先進行相關的諮詢,也是一種方式,心理諮詢可以將您歷年的病史,服用的藥物,嘗試過的方式,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加以整理與分析,分析了解失敗的經驗是治療當中相當重要的事情,若可以從中獲取經驗,微調進行的方式,一方面容易適應、融入生活當中,二方面也不會帶來過多變動、增加新的焦慮來源。
力人心理治療所的專業團隊經驗與資歷皆相當豐富,可以與您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探索焦慮的來龍去脈並逐漸建立因應焦慮的方法。
如果您在生活當中開始出現令人難以因應的焦慮感受,歡迎立即預約心理諮商或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