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links

如何好好談戀愛?家庭依附風格如何影響成年早期伴侶關係

魏大紘 諮商心理師

不確定自己最想要什麼、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伴侶在關係中會離開、

爭執的時候無法調適雙方感受、失戀了感覺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對象

這些都是在成年早期面對感情常出現的感受

如何能夠讓人喜歡、在關係裡彼此舒適自在、培養感情讓關係愈發深厚,是許多人在一生中不斷經驗的課題。在未成年階段,這樣的關係通常泛指家庭關係以及同儕關係,直到成年後,重心便開始會部分轉向到親密伴侶關係。是否能夠建立起穩固、健康的關係,通常是自我評估能否擁有好的人際互動的指標。

在成年早期階段,通常在親密關係中容易產生下列議題與困擾

1. 不知如何交友

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自我缺乏自信、不知道該怎麼和人相處,雖然心裡希望可以和人交往、建立連結,但實際卻感受到和人相處的困難。甚至,無法在現實世界裡和人產生連結,只能在網路上透過匿名方式交友,得到一些歸屬感。

2. 沒有自我

儘管兩人開始交往,有可能對於關係感到患得患失,由於害怕失去對方,因而開始面對潛在衝突避而不談自己感受、順從迎合伴侶期待,久而久之,失去了替自己說話的機會,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內在感受。

3. 激烈衝突

當交往過了甜蜜期,有時過往認為還能夠控制、可以接受的情緒狀態,有可能隨著更大外力事件的加入或者時間的累積,成為了關係中的引爆點,造成伴侶間一發不可收拾的衝突。

而一旦情緒張力達到高峰,不只是言語上有激烈的爭執,也可能隨著無法調適情緒,演變成更劇烈的肢體衝突。

4. 劈腿外遇

當兩人關係出現張力,有時人們會利用三角化的關係,試圖消弭在原來關係中的緊張。面對劈腿外遇,是每個人都不想發生的事情,但當事情發生了,對於劈腿的一方會感到愧疚為難,既自責卻也難以下決定,甚至內在會同時感到委屈憤怒和悲傷自責,矛盾不堪。

而被劈腿的一方,因為在毫無預備的狀況下面對衝擊,經常會感到自我懷疑、憤怒悲傷、也有可能經常在想要維繫關係和切斷關係之間來回擺盪而痛苦。

5. 高壓控制

控制的核心是恐懼,不僅是控制者內在對於失去關係的恐懼,也是被控制者無法離開關係的主因。伴侶有可能對於自己的言行、交友狀況、思想極度控制,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所想。

進而,當時間長久,可能導致自己沒有任何社會支持,產生無助感與無力改變的動機。

6. 分手失落

曾經在交往時有很多正向的情感連結,但當關係結束也宣告美好的經驗都將成為過往雲煙,有時對於分手所感到的失落是巨大的疼痛與空虛,甚至會懷疑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回首過往,開始會有許多對自我的質疑,想像是自己不夠好、或者無法再有愛的可能,因而陷入低潮悲傷之中。

 

困擾類型

常見議題

解決策略

不知如何交友

缺乏自信

不知道如何和人相處

無法和人建立穩定連結

自我探索、認識自己

人際因應策略練習

沒有自我

不敢說出自我需求

擔心失去關係因而壓抑

感到時常迎合他人期待

自我探索、認識自己

自我肯定練習

互動關係梳理

激烈衝突

激烈爭執

言語、肢體暴力

自我探索

自我肯定練習

互動關係梳理

劈腿外遇

忠誠議題

劈腿外遇

自我懷疑、愧疚痛苦

情緒宣洩

建立支持

梳理關係期待

自我肯定/建立自信

高壓控制

自我壓抑

失去社會支持

無法離開關係

自我肯定練習

互動覺察

賦權充能

分手失落

悲傷失落

自我懷疑

情緒調適 建立支持 賦權充能

 

情感的四種依附關係

在談論到感情相關的狀態,人們通常最有概念是先想到依附關係。對於最早研究並提出依附概念的學者J. Bowlby來說,依附關係所指的是「人類和依附對象之見建立起一種互惠、持久、情緒與生理並行的連結關係」。而後,Bowlby找到Ainsworth協助進行實驗來觀測究竟依附會分成哪幾種類型,在最後隨著不斷修正,得到下述四種類:安全型、逃避型、焦慮型、矛盾混亂型

但這樣的研究理論僅限於觀察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互動關係,就依附理論來說,約在四歲之後依附風格就不太會改變,產生一種穩定的依附心智狀態,於是當進入了青少年、成年階段,針對過往的依附經驗其實難以改變。但伴侶治療師Gottman提出另外一種觀點,其認為雖然依附風格很難調整,但當進入親密關係後,因著兩人的互動,伴侶關係也可能形塑出不同的風格

人們經常投射早年與家庭照顧者互動的依附經驗在成年階段的重要他人身上卻不自知,或是觀察父母的互動,在不知覺中形成了伴侶關係就該是某種樣子的假設。隨著年齡增長、能力提升,開始有能力感受到生活不如自己所想一般,雖然不斷強調不希望複製過往家庭經驗,卻一再感到受挫,對於如何改變無能為力。

透過諮商中的四步驟,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情互動模式

1. 辨識關係、安頓自身

霧裡看花最讓人感到焦慮,研究顯示對於生活中的不確定感,容易造成人們感到憂鬱、焦慮。當在關係中感到卡住、不知道該如何調整,通常會讓自己感覺到過去不曾出現的無助、困頓。

透過諮商,第一步需要先釐清當前兩人互動關係究竟發生了什麼,從過去到現在,兩人的關係如何變化,試圖去辨識雙方之間衝突如何產生。

這個階段通常會需要兩到三次的諮商,甚至會隨著後續步驟實際有些調整,來回與心理師核對討論,確認當下的狀態發生了什麼。

2. 情緒調適、建立支持

無助、孤單、沒有自信是最常在此階段出現的感受,因為內在沒有充足的資源支持,所以難以有不同的回應方式,所以人們容易在遇到相同的壓力事件,迅速用過往習慣的模式進行回應。

在試圖調整關係、做出行動以前,需要先適度的自我身心安頓,唯有在感到安全的情況底下,我們才有辦法冷靜且充分地做足準備,面對行動後可能迎來的挑戰進行回應

3. 互動因應、溝通練習

此階段需要辨識出過往自己慣用的模式發生了什麼,才造成了他人的激烈、負向反應,開始在諮商中需要討論該如何進行溝通,訓練我們面對相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回應模式,試圖延展或者增加我們對於關係互動的彈性。

最初,我們會感到害怕,因為擔心自己雖然有所改變,但對方依然會用相同的方式來傷害自己,或是無法達成目標。

4. 實際行動、循環調整

當我們做足準備,開始面對生活中的事件有了底氣,在實際經歷相同事情時,心裡可能會感到是時候表達自己了!此時,有可能當實際做出了行動並得到正向的回應,讓自己感覺更有信心,於是關係獲得了改善,也能更肯定自己的付出與努力。

而當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不要灰心,可以再次帶回治療中,討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再次幫助自己預備下次的機會

 

關於親密關係的諮商,通常短期的話至少需要六到八次的時間,才能從第一步驟走到第三步驟。真的希望在關係裡做出一些調整,除了釐清關係並且建立溝通的勇氣之外,也需要在互動中得到成就感和回應,才能夠確信自己正在改變的方向。

但很多時候當在治療中,我們會發現對於親密關係的看法或感受,通常與家庭有很大的關連性,於是此時也有機會轉向探索更深層的原生家庭互動經驗,期待可以從家庭關係繼續探索治療。

魏大紘諮商心理師學習心理劇已有超過八年的時間,經歷千餘小時的團體訓練,運用心理劇取向工作於治療所、基金會、學校、育幼院各領域皆有扎實且豐富的基礎。結合對華人文化的理解,專長為針對青年生涯議題、原生家庭衝突、親密伴侶關係、家庭照顧者負荷等面向,尤其對於成年早期至青壯年期將會經歷的青年焦慮到早期壯年危機有著深刻理解。

透過心理劇取向的介入,可以協助來談者找到自身優勢與支持系統,建立自我效能感並梳理關係樣態,一同探究困擾的根源,改善關係中的困頓。若您期待針對現有困擾釐清現狀,歡迎預約個別諮商,力人將協助您安排合適的心理師。

魏大紘 諮商心理師

力人心理師團隊

Explore
拖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