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links

我需要心理諮商/治療嗎?心理諮商/治療的過程是?

目錄:

  1.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2. 什麼時候我需要去做心理諮商?心理諮商要做多久才有用?

  3. 做心理諮商需要準備嗎?

  4. 心理諮商的歷程?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我覺得我不需要諮商,找朋友聊聊就好!』

『不是我的問題,是我男友/女友/我爸/我媽的問題,他才需要諮商!』

『我覺得閱讀一些心靈的書籍,或是聽專業的演講就可以幫助到我了』

在多年實務經驗下,會選擇透過諮商來協助自己的人,多半對特定事件而感到強烈的困擾,並影響到生活;注意到自己睡眠品質不佳,下班了仍無法放鬆,情緒變得暴躁,獨處時容易不安或低落等狀況,但自己找不到原因,或是覺得問題很複雜,不知道應該從何著手起,但生活的困擾催促著自己需要開始尋求解決的辦法。

來諮商之前,可能也已經先努力了一陣子,例如:閱讀、靈性療癒(塔羅、算命…)、運動、跟朋友吐苦水,這些方法的確也能讓日子繼續過下去。但內心仍然常常感到不快樂、對自己感到懷疑、失去生活的目標及方向……而這些感受往往很難開口告訴親友。

其實大部分的人都能自己解決自己的困擾,與周圍的人(家人、朋友)的關係也足夠支撐他們的生活(也就是具備良好、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面對各種情緒與壓力時,都能自己解決困擾、若不太大的事件,也都能經由時間來消化,而所具有的社會支持系統也能協助個體在面對稍大的壓力時,能得到情緒或是實質上的支持,來度過難關。

所以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將心理諮商視為一個在固定時間地點,透過專業的引導與陪伴,與自己的內心交會,與自己親近,透過專業自我探索的歷程,滿足內在的成長需求,以達到自我整合的喜悅狀態。

而這樣類似保養內在自我的方式,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增加我們的抗壓性,朝著成為我們自己的方向前進。

什麼時候我要去做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要做多久才有用?

答案其實就是隨時都可以來做心理諮商。當我們把心理諮商當作一個較寬廣的概念時,其內涵可以包括:心理諮詢 與 心理諮商

單次到數次的心理諮詢:

諮詢的目標通常是清楚具體的,過程在協助來談者釐清目前的問題,對於未來的有個概略的大方向,若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也可以與心理師一同討論,接下來稍微具體的策略與方法,有些來談者在透過諮詢後,可以回去自己處理。

心理諮詢協助來談者定錨、釐清狀況、透過一次或數次的討論,搜集資料、整理資料、釐清問題、判斷,讓來談者「從很混亂到不那麼亂、最後到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狀況、問題與需要努力的方向」。

心理諮商依照功能與持續時間我們分為:
短期支持性心理諮商

若是很緊急的來談者,有可能是平時都能夠找到支持自己的方式,也能自我調整,但就像生活中突然有個大地震,一時之間無法站穩腳步。此時個案需要的可能三到六次的會談,幫助自己可以調適情緒、透過和專業心理師的討論過程,慢慢了解自己的狀況。

短期支持性心理諮商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節奏,可以回歸日常生活

具有自我探索與問題解決功能的心理諮商

有些來談者對於生活中有些關係並不是那麼滿意,或是對於現狀感覺痛苦,卻不知道從何著手。此時可以考慮承諾透過六到十二次的諮商過程,慢慢探索在生活中具體發生了哪些事情讓自己感到痛苦、矛盾,並在諮商過程中覺察內在情緒,進而學習新的適應方式,找到能夠回應外界的平衡點。

而除了藉由探索與了解來穩定情緒,六到十二次的次數也足夠找到不同於以往新的因應策略。

只是要提醒來談者,改變往往需要行動嘗試後再修正,所以有的時候時間會需要拉長,透過探索與覺察-行動與經驗-討論與修正,這樣的循環,最終能達到一個穩定平衡,就可以討論是否結案。

具有自我探索,問題解決以及心理社會支持功能的心理諮商

有的時候來談者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很廣泛的,例如:同時有學業或是工作上的困難,也有人際感情或是婚姻的問題,此時我們可能對於生活現狀會感到深深的無力,問題的多樣性,也很難快速找到一個立即的解方可以幫助自己調整,若同時也缺少足夠的社會支持,甚至,這樣的狀況是來自於成長過程中不良的互動,或是環境的匱乏,導致個人能力的喪失。

此時透過十二次以上更長期也穩定的心理諮商,則可以幫助個案逐漸修復與培養個人的關係因應、自我調適能力慢慢調整與長出能力可以面對生活。

心理治療:

有些人可能是有一些遺傳因素的,傳統的心理治療會講成「缺陷」,如果有缺陷,可能就需要給這個缺陷,一些特別的照料,在治療中我們會一起找出一個有利的環境,然後在現實環境中盡可能的提供與給予,協助克服缺陷這個部分。

但有的時候這個遺傳因素帶來的特質,不能算是缺陷,就是遇到的外在條件跟環境不好,若還在歷程中我們會想辦法去調整這個不利的外在環境,以避免嚴重的自我受損。

但也有可能調整不來,或是最好調整的時間已經過了,導致了自我受損很嚴重以至於無法運作,或著已經沒有自我。這時候我們可就需要十二次以上,或是更長期的心理治療。

但上述的描述是複雜的,其實心理諮商跟治療發展到後來,界線其實是模糊的,或是我們常常都變得有點等同了,因為無論如何都必須要去解決,我們當下的困擾。

其實不管是諮商或治療,也許自己看得不那麼清楚,但透過力人的初步評估,派案,或是之後的再轉介,由專業的心理師來協助您進行判斷即可。

做心理諮商需要準備嗎?

大多數人決定來心理諮商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型:

一個是對自己已經有一個覺察或期待,希望可以透過諮商帶來改變。這類型的人再來之前,會先準備好自己想談的議題,對於自己的問題也有一些已經有的看法,也清楚的知道想要獲得的幫助。

另一類型對於自己的問題是模糊的,不太清楚知道那是什麼,可能有一些感覺,但難以言喻。因為身旁的人推薦,想說就試試看吧。這類型的人,因為不知道諮商是什麼,對於諮商沒有太多想像,來之前可能是相當緊張的。

我們通常都會跟來談者說,不用擔心,如果你準備好要談什麼也可以,沒準備好,很焦慮,很擔心,也沒關係,基本上心理師腦中都有一個清晰的架構或方向,可以帶領或陪伴你慢慢的把困境釐清,將問題釐清也是諮商的功用與目標之一。釐清之後,我們就能對於後續能有一個更明確的方向,知道自己要去哪,可能會經歷些什麼,並且可以帶來什麼效果。

心理諮商的歷程?

一般來說諮商中你或許會經歷以下的過程:

1.自我揭露-探索

在剛開始進入諮商時,為了讓心理師更加了解你的狀況,你可能會在引導之下,說很多與自己所帶來的議題有關的事情、如實呈現自己的問題和症狀,並將無法好好訴說的故事說出來,能讓你宣洩自己也讓心理師可以有效地搜集資訊並探索與你帶來的問題相關的事件或感受,心理師會在了解的故事後,和你一起定義問題、討論治療目標和方向。

2.自我整理-釐清

這是一個了解「為什麼」、「怎麼會有這樣的困境」、「我怎麼會是這樣的人」的過程,心理師會和你一起透過釐清問題的主觀和客觀經驗、澄清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理清自我內在與外在的差距,以及探索你對自己、他人、世界的看法、探索你如何理解他人對你的看法,理解困擾為你帶來的感受、感受底下的感受、感受背後的原因…等等過程,來為自己的困擾做合理的解釋或賦予意義。

3.自我調整-新的經驗

在釐清問題的原因後,你可能會稍稍感到釋懷,此時的你比較有機會站在多元的角度,容納新的觀點、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新的行為、理解或體驗到面對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詮釋、看法、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情緒,在各方面你開始漸漸變得有彈性和創意。

4.自我改變-解決問題

改變的層面有三個:

行為的改變:你將可以不再去做會造成自己困擾的事情、且開始去做能讓自己降低痛苦和對自我成長有效的事情

想法的改變:你將會在態度、價值觀上有所改變。

情緒的改變:你將在面對同樣或類似的事件或模式時,可以跳脫原本固有的情緒反應,而有著較適應性的情緒反應。

上述如果能在每次,或是一段時間中慢慢的往下一階段,是一個在學術上的理想狀態。而真實的諮商經驗,在釐清階段和新的經驗其實是循環出現的,有時候個案對於問題現狀有了一個整理,自己的關係有了一個覺察和發現,進而,可能會帶來一個新的經驗,此時這樣的經驗會需要回到生活中沉澱、實踐,等待下一次諮商時再來討論。

而不管是情緒,認知或是行為的改變,有點類似滾動式調整,當釐清和新的經驗累積到一定的量,才或許能開始有一些動能,產生一些新的改變。而改變通常是雙向的,有可能是因為內在情緒鬆動了,所以進而可以改變外在行為的互動;也可能是先做了某些過往不敢做的事情,但發現沒那麼糟,進而改變了認知或情緒,也更願意進行調整 。

真正實際的諮商歷程就會是在探索中訂定目標,確立一個目標之後不斷在釐清、調整與改變三者中循環,直到對自己的狀態滿意,或雙方對於現狀都認為能夠稱之為一個里程碑,此時就可以討論是否要先暫時結束。

延伸閱讀:關於諮商心理師與心理諮商的10個Q&A

Explore
拖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