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面對哀傷失落情緒?心理師:了解四階段與四種治療方式!
在生命的種種失落之中,親友離世所帶來失去摯愛的感受,可能是人類經驗的痛苦當中最強烈的一種。當然,親友也包含我們最愛的寵物。這不僅對經歷親友死亡的人本身來說很痛苦,對其身邊的其他人來說也是。正因為這是普世的課題,所以在面對哀傷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如此的無能為力與不知所措。
在我們各種有限的能力中,其中,面對悲傷的調適能力愈發讓人覺得受到挑戰。我們都知道從喪親的失落中恢復需要一段不知道多久的時間,也不知道能不能恢復原本的生活。但是,面對喪親者久了以後,漸漸地可能出現以下的語句:「已經發生的事就不要再想了」、「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再難過」、「應該要正向一點,努力過好眼前的生活」等等;甚至,也有可能是喪親者自己這樣告訴自己。
然而,事實上很可能是「很難不想,甚至是沒有一天不想」、「事情沒有過去」、「生活沒辦法過下去的感覺」。雖然從此以後再也回不去了,但我們能做的還有「調適自我」。我們可以表達,用各種當事人想要的方式抒發情感。我們可以學習照顧自己,讓自己的身心與社交生活過得舒服自在一點。我們可以發展和逝者新的關係,不管是心理上的、靈性上的或是宗教民俗上的連結,只要是當事人認可的便是。直到後來,喪親者能夠帶著悲傷的色彩繼續體驗人生旅途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什麼是失落、什麼是哀傷?
失落(loss)指的是一個人經歷對於自己來說有價值、有意義的關係或事物的剝奪、失去或期待落空,可能的情況包含親友離世、失戀、畢業或轉學、搬家、失業⋯⋯等等;而哀傷(grief)便是人在面對失落時,經常出現的痛苦反應,可能伴隨如傷心難過、憤怒、罪惡感、絕望感等各種令人不適的複雜情緒感受。哀悼(mourning)則是人面對失落經驗與哀傷反應的因應歷程。
哀悼四階段
哀傷就如愛一樣,是人類面對所愛之人離世時的正常反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哀悼歷程,常見的哀悼歷程如下。不過它並非是線性的,有時候是來來回回、一次又一次的。
• 階段一:開始、逐漸接受失落的事實 剛知道親人逝去的消息時,每個人的反應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但多數的人都會感到震驚,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難以接受或否認。
在這個時期,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自動延續原本的生活,但同時會感受到緊張、憂鬱、驚恐或憤怒等強烈且複雜的情緒;相關的情緒或個人狀態的描述可能包括:悲痛難耐、身體經攣、淚流滿面、坐立不安、失眠等等。
同時,人們也可能會因為在某些時刻突然感受到與逝者的連結而感到欣喜(例如:在夢境中相會、因家中的物件感受到逝者曾經存在的事實),但也會有隨之而來的孤寂感。會在真的「相信」與「不相信」親人逝世的感覺裡來回反覆。
在這個階段心理師主要的協助在減低喪親的創傷事件所引發的初期不適感,與提升短期及長期的適應性功能與因應。
• 階段二:經驗悲傷的痛苦、渴求與尋找逝者
悲傷與絕望
此時,喪親者會變得非常專注於逝者的一切,並嘗試在生活中尋找與逝者相關的線索,來填補失去逝者所帶來的空缺;例如:翻閱過去的照片重溫與逝者有關的回憶、重回曾經一同生活或探訪的地點、保留或珍藏有關逝者的物件等等。
大部分的喪親者會在「相信死亡已經發生而感到絕望」,以及「希望事情還是原來的樣子」兩種狀態之間擺盪,這樣的擺盪可能來來回回、維持數個月或更久。
憤怒
憤怒是哀悼歷程中的正常反應,但因為這個情緒可能會出現在不適當的場合、或是對大部分人來說不太合理,所以經常被忽略或是不被接受,而不管是喪親者自身或是周遭的人都會企圖想要壓抑喪親者的憤怒。它也許代表著「我需要找到為這個失落負責的人或事」以及「不斷試圖回復原本生活狀態但感到的挫折」。
抗議行為
許多的兒童青少年在喪親初期,也經常會出現為了讓逝去親人復活而有的抗議,與試圖努力做出能讓親人復活的言行。
一位個案這麼說: 我知道我先生已經不在了,我常常哭泣,還是很想念他,但是我在家裡有的時候會聽到他走動的聲音,我覺得他應該沒有離開,他還在這個房子裡。但想到這,我就覺得很生氣,我覺得醫院應該要這一切負責,所以我去跟醫院抗議他們的處置,不然這件事情(死亡)是不會發生的。
此時,我們會經驗複雜情緒的痛苦,若壓抑、否認、逃避悲傷,反而更會延長痛苦。而專業的心理師會利用語言與非語言不同的方式,去協助並陪伴您去經歷並宣洩出難過悲傷的痛苦
• 階段三:重獲希望感,建構新的生活
在反覆擺盪一段時間以後,喪親者可能會在某個時刻深刻地意識到逝者已逝、再也回不來的現實,並因而感到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大部分的人,普遍會出現失眠的現象,以及可能經常性地感到頭痛、焦慮、緊張和疲勞。
此外,喪親者也經常經歷深刻且持久的孤獨感,而這個孤獨是無法依靠友誼緩和的,也較難隨著時間流動而消逝。研究顯示,女性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從喪偶中恢復,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在一年之內重新整理好自己,回復原本的生活。
相較於女性,男性則更不願意表達自己的這些感受;可能源於「表達這些情緒(傷心、脆弱)是缺乏男子氣概的象徵」的想像,所以男性會更努力地嘗試的去控制和壓抑這些情緒,而不是表達出來;同時,男性也更討厭周遭的人給予同情的反應。大部分的男性能在兩到三年之間成功回復自己原本的生活,但也有少數人會有顯著的憂鬱或是酗酒的問題。
此時,我們需要認知到環境的改變,要去修正過世的親人所代表的意義,並重新界定生活目標。 例如:因為外婆的過世,全家人再也湊不起來回外婆家聚會,也再也不用準備禮物給外婆了…外婆扮演著讓全家人聚在一起串連情感的角色,失去外婆後,可以由自己重新組織家人的聚會,持續傳遞外婆愛熱鬧的精神。
只有當我們獲得真實的消息,透過適當的表達失落,渴求,焦慮,憤怒與內疚等等的感受,並得到同理與支持來承受,才能進行健康的哀悼歷程,重新獲得人生的希望。當然,最好的支撐來自於我們所擁有的社交支持,但如果情緒過於龐大,周遭的支持系統不足時,心理師專業的陪伴,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 階段四:將情緒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關係上 哀悼歷程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對於失落經驗與伴隨而來的哀傷反應進行重新建構,將與逝者有關的各種記憶與感受加以整合,找回在沒有逝者的世界中,新的生活的平衡。
在這個階段,喪親者必須承受情感上與思緒上的劇烈變動;人們可能需要忍受思念、忍受在生活中有意無意的搜尋、忍受想要繼續生活帶來的罪惡感(「我怎麼能在沒有他的世界好好活著?」)、思考失落的原委,以及徹底地對需要為此負責的人憤怒(甚至對逝者生氣),才能夠逐漸意識到現實,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研究指出,喪親者中只有少數的人能回復至原先的健康程度與心理狀態;並且,能復原到近乎原本狀態的人,大多也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真正的復原。所以不要給自己壓力,或是喪親者壓力,急著要馬上要恢復正常,慢慢的走,才能走得長遠。慢慢的我們能將自己重新投注在其他關係,但重新的投注不是指「忘記」逝者,而是要在新的情感生命中,為逝者找到一個適合的安放,同時也為其他在世的人保留空間,繼續在世上好好的生活。
力人的心理諮商/治療給予的協助
從失去的悲傷到失落後的重生,不是一條直線不回頭的道路,而是會受個人所處的內外在環境,例如:所處的社會文化、工作環境、性別角色;人際環境的支持與接受程度、周圍的人的感受、與離世者的關係,等等複雜的因素影響,讓哀悼的復原會如同鐘擺一樣擺盪,在歷程中感受常反覆起伏都是正常的。力人在各個不同階段能給您不同的協助:
• 心理急救緊急處理 我們藉由一個「家庭會議」的形式在喪親的初期舉辦,鼓勵喪親者去訴說、討論、分擔、分享在喪親時所發生的事情,讓喪親者的情緒感受得到宣洩與疏導。藉著彼此的分享,可增加家庭成員間彼此互相支持與瞭解;談到彼此類似或相同的情緒與想法也可進一步讓自己的不安釋懷;又因分享共同經驗讓彼此有更深的家庭支持系統。最後,亦可及早發現與協助需要的家庭成員轉介心理諮商或身心科藥物治療。
• 個別心理諮商/ 治療 當喪親者持續出現不適感,包括悲痛難耐、身體經攣、淚流滿面、坐立不安、失眠等等。在3-6次的心理諮商中可學習放鬆與喘息的技巧,減緩不適感對日常作息與工作帶來的影響。
當喪親者突如其來與逝者產生連結而感到欣喜,但又被隨之而來的孤寂感壟罩。在「相信」與「不相信」的精神耗損中來回反覆。諸多無法對外人道的情感與思緒糾結在心。在6-12次的心理諮商中可獲得宣洩與整理。又或,無法言說的痛苦也可藉由表達性媒材、身體動作等非語言的心理諮商取向達到同樣的目的。
只有當我們獲得真實的消息,透過適當的表達失落,渴求,焦慮,憤怒與內疚等等的感受,並得到同理與支持來承受,才能進行健康的哀悼歷程,如果能好好的經歷這個歷程,即使是兒童或是青少年,也能展現出比我們預想中還要強大的能力,去面對過去以及未來的痛苦變化。
個別心理諮商/治療,主要在協助個人,以語言述說,非語言的內在表達,關係間的重新連結等不同方式,以具有專業性陪伴走完整個歷程。而在這個歷程當中,除了此時的失落經驗,喪親者也有可能會挑起其他早期未處理的關係經驗,或是個人已處於病理性的哀悼狀態時,藉由長期的心理諮商可獲得探索、分析、調節與轉化。
• 家族伴侶諮商/治療 喪親者也經常經歷深刻且持久的孤獨感,而這個孤獨是無法依靠友誼緩和的,也較難隨著時間流動而消逝。對於原本的生活目標與日常失去興趣與動力。從社交生活中退縮下來,人際關係變得緊張、疏離或冷漠,婚姻/親密關係與性關係變得困難。涉及婚姻與伴侶在生活中已不再能夠有效積極溝通時,婚姻與伴侶諮商可帶來有效突破惡性循環。
研究指出,能夠善用心理諮商的喪親者,在喪親後的第十三個月之後,對於環境的適應狀況是較好的。這些適應良好的喪親者,通常會在三個月內進行心理諮商,初期甚至會超過兩小時,家中的親友也會在適時加入。家族諮商提供當個人或是家庭陷入困境時,協助個人或是整個家庭復原受傷的心理。
• 多元整合心理諮商/治療 上述的各種心理諮商/治療的形式不但可以以個別會談,也能以家族的方式進行,或是在需要時交錯進行。這部分在力人都可以跟主要治療師討論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