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links

不打?不罵? 那要怎麼管孩子! 心理師告訴你3個重要管教原則

作者:黃春偉 臨床心理師/親子互動治療師

根據兒福聯盟2019年的調查,有高達72%的人在年幼時曾經被家長用言語暴力的方式管教,且高達83%的兒少會出現至少一種負向反應,像是:「感到生氣、憤怒」、「不服氣」、「不認同言語暴力管教」、「認為自己被當成出氣筒」、「想反抗報復或擺爛」、「想要傷害自己」…等。

其中,65%的人在被言語暴力管教後只會出現負向反應,而沒有出現任何家長期待的正向反應,可見言語暴力管教是無效且負面的。

另外,被言語暴力管教的孩子會更容易出現各種情緒困擾問題,包含失眠、焦慮、憤怒、憂鬱、自卑…..此種負面影響會長遠且持久地延續到成年之後。

連言語暴力都如此糟糕了,何況是肢體暴力呢?

因此,心理師發展出一套不打、不罵也能正向管教小孩的方法:

不打小孩,最常見的誤會,就是不用、不能、無法管教,其實,孩子在幼兒到學齡期的階段,”非常需要” 在父母的協助下,建立規範與界限,學習如何與他人共處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管教孩子的3個重要原則:

  1. 可預期性: 孩子可以明確知到,做出該行為接下來會有甚麼樣的結果。

  2. 一致性:規則不會隨著父母的心情好壞、壓力大小、時間早晚而有不同的變化。

  3. 堅持:讓孩子體驗到,父母就像是一堵牆,像是安全等重要議題,是沒有妥協的空間。

就拿警察值法為例,如果今天規定闖紅燈會造成危險,所以決定透過罰錢來減少大家闖紅燈的行為,該怎麼做才不容易引起大家反彈呢? 如果只是說說而已,有時候抓有時候不抓,甚至只有月底才會出來執法,這樣你會遵守嗎?(不可預期) 如果今天被抓到罰五百,明天警察心情不好罰三倍,這樣你會服氣嗎?(不一致) 如果有人被抓,跟警察吵一吵,就不罰了,你會甘願嗎?(堅持倒底)

管教也是一樣的,如果要訂定一個新規則,最好有宣導期,先經過溝通與說明,但正式管教時,一定要堅持倒底,而且行為後果都按照約定的結果,不要任意變動,這樣效果才會好喔!

當然,管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聰明的孩子總會想到新方法來對付自己爸媽,有需要時,歡迎來諮詢,跟心理師一起集思廣益,想想該怎麼應付這一群皮到不行的小鬼頭喔!

案例說明

這幾年在治療室,經常遇見來諮詢的父母,是因為要沒收孩子電玩而起了激烈的衝突。 常見的狀況如下:

媽媽跟小明說:你玩很久的電動了,該去洗澡囉! 小明:好啦,這局打完就去! 結果十分鐘…二十分鐘……過去,絲毫不見動靜,媽媽耐著性子再次說:好囉,該洗澡囉

小明:妳很煩耶,我已經跟妳說過打完就去了嘛,吵死了… 爸爸看不過去,出來就是一頓罵,孩子卻沒有收起來的意思 爸爸索幸直接把孩子的平板拿走,誰知道,孩子因為遊戲的刺激、大腦正在亢奮狀態,受到阻撓後,整個情緒一股腦大爆發,衝向爸爸拳打腳踢,把爸媽都給嚇壞了……

如果應用管教的原則,該怎麼調整呢?

適當的管教建基於對孩子的「理解」之上,當孩子發脾氣,口氣態度不好時,需要管教嗎?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你知道嗎?

適當的管教,建基於對於孩子的理解上,在筆者的臨床經驗中,當孩子發脾氣時口氣態度不好,最容易引發親子衝突,這時需要管教嗎?

要知道需不需要管教的話,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為何,以下列舉4項常見的原因:

1. 通常是為了獲得想要的,或是逃避不想要的

處理方式:告知選擇,如果選擇用正向方式,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負向方式則無法。

2. 讓他人妥協:透過高分貝的噪音或嘶吼,造成父母的不快、困窘、壓力,達到控制父母的目的

處理方式:溫和但堅定地告知,不管誰來,都會堅持到底;並在父母自己情緒跟著激動起來前,適時換手。

3. 獲得他人的注意力:透過負向行為,較能快速引起大人的注意

處理方式:忽略負向行為,細心留意正向行為並給予強化。

4. 感到挫折與不滿,而要宣洩不舒服的情緒:不管如何安撫,孩子常常都是情緒爆發不見停歇

處理方式:孩子欠缺有效情緒調節技巧,需要協助。

其中前三種都是孩子與後天環境互動,學習到控制環境的方式,屬於”需要”管教的情境;

只有最後一種,是孩子尚未發展出對應的情緒調節能力,不是透過管教可以處理的喔。

以上先是提出適當、正確管教的「原則」:可預期性、一致性、堅持這三種實行方式以及說明管教的「時機」是建立在理解孩子的「情緒」、生氣的「原因」之後才展開管教。

若您在管教孩子和理解孩子上有困惑與困難,都歡迎與在兒童/青少年諮商的黃春偉臨床心理師進行預約,幫助您成為最了解孩子的父母、管教孩子的專家。

立即預約

黃春偉 臨床心理師

Explore
拖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