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自殺預防-心理師的三個角度
撰文者 陳基榮 臨床心理師
過去幾年,富士康公司深圳廠區接連十三起員工自殺,造成十人死亡。近年也時有耳聞各界人士因為各種原因選擇輕生,如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韓國影星 全美善 ,種種令人悲嘆的消息也再次使各界意識到自殺問題的嚴重性
除了處理亡者家庭的失落與哀傷之外,了解自傷,並預防自殺也是必須注意的主題,自殺行為並非只是單純的「想死」而已,自殺行為是傳達痛苦消息的一種方式,自殺者往往並非真的想自殺,而是希望別人能夠接納、瞭解及認同他的想法及做法。若能及時投以關注、同理,並給予適度的支持陪伴,自殺行為是可以預防的!

那些人比較容易有自殺的意圖呢?
一、負面性格與情緒困擾方面:
(一)個性衝動,易歇斯底里性格與他人起衝突。
(二)想法固執,消極與悲觀的想法面對問題,鑽牛角尖。
(三)缺乏自信,常常感到無助徬徨,認為問題無法解決。
二、生活方面:
(一)生活受創或是出現重大轉折,如:家人、親密朋友過世,或失業。
(二)長期生活不順,家人感情不睦,離婚或分手,或學業或事業不順利。
(三)長期獨居,不願與人往來,缺乏情感支持。
三、行為方面:
(一)有藥、酒癮、吸食毒品等極端的行為。
(二)最近6個月內曾出現自殺行爲。
四、生理變化方面
(一)罹患重病、久病纒身
(二)憂鬱病或精神疾病病史。

自殺意圖者的行為暗示
在自殺念頭化為行動執行前,當事人往往處在生與死的內心交戰期,他們會洩露想死意圖,並期待被關注。這些直接間接的訊息很重要,一般而言,自殺者會有一些暗示如下:
一、意外受傷或自我毀滅行為:如瓦斯中毒、以酒服藥、魯莽駕車,看似意外的自殺傾向。
二、滿腦子求死的想法:討論他人的自殺方法,以及死後的世界,以暗示有求死想法或做自殺的計畫。
三、安排後事:關切保險、信件或處理東西。一般人關心這些事很正常,但有自殺傾向者可能表現出更明顯的關注,以為一種下意識的求救訊號。
四、把珍貴的東西送人:如果沒有明白的理由而將一些收藏、珠寶,或其他珍貴物品送人的話,他們可能就是在傳送自殺訊息。
五、抑鬱或精神萎糜:一般狀況是失眠、精神倦怠、痛哭、食慾不振、離群和生活作息變差。

當我們面對自殺意圖時,該如何應對?
一、耐心安靜傾聽對方的問題:相信他、認真傾聽他表達,用他的角度來理解問題。
二、尊重與適當支持:釋出關懷,讓他感受到溫暖,相信有人願意和他們在一起,與他們平靜地談心。千萬避免「別想太多,看開一點,」「你已經很幸運了,別身在福中不知福!」「想想你的父母,你死了他們多傷心」帶著忽略和責備的指正,那只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
三、不要讓自殺企圖的人獨處:盡量不要讓他獨處,並且移除可能致命的武器或藥物。
四、協助就醫治療:當有強烈自殺意圖者,大多數可能有憂鬱症或精神症狀。你可以撥打以下自殺防治諮詢電話,透過他們的協助,轉介專業醫藥與心理治療,才能幫助自殺者避免做出衝動的自殺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