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links

什麼樣的人需要來諮商?心理師的經驗分享

許瑜庭 諮商心理師 撰

一、什麼樣的人想來諮商?生病的人才需要來嗎?

過年期間,和不少親戚有見面寒暄的機會,意外地與同輩親友聊到各自看過身心科或心理諮商的經驗。因為資歷的關係,我目前服務的對象多是和我年紀相仿的成人,我也發現到曾有過看診、服藥、諮商經驗的人們是越來越普遍了。

或許這呈現出一個好壞並存的現象,我們的社會動盪不安、個人情緒困擾增加,但也更多人意識到自我關照的重要性。

你可能因為特定事件而感到強烈的困擾,或暫時找不到原因,但注意到自己睡眠品質不佳,下班了仍無法放鬆,情緒變得暴躁,獨處時容易不安或低落等狀況,開始尋求解決辦法。

來諮商之前,你可能也已經先努力了一陣子,例如:閱讀、靈性療癒(塔羅、算命…)、運動、跟朋友吐苦水,這些方法的確也能讓你好過一些。但你仍然常常感到不快樂、對自己感到懷疑、失去生活的目標及方向……而這些感受往往很難開口告訴親友。

二、朋友醫生都推薦我來,但我對於諮商其實有點害怕

透過醫師的建議、朋友的經驗或媒體網絡的分享,你對心理諮商有所好奇,但同時也懷疑人真的有可能對一個陌生人敞開心胸嗎?這個陌生人真的能理解我的煩惱嗎?他聽我說了這些事會不會心底覺得我很糟糕/沒救了?

諮商的確需要勇氣,也需要一些準備工作。身體不舒服時,我們會先判斷症狀是否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若決定要看診,也會主動跟醫生敘述症狀與獲得診斷;當我們的心靈感冒了,一樣需要一些素材,跟心理師討論你的困擾,也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建議。只是因為心理師是用「人」這個載具與我們互動,所以諮商的歷程往往會蘊含更多情感與關係的變動,但也始終不會也不該脫離心理專業的界線。

三、心理師是什麼樣子的人?

基於對人的關懷與專業訓練,心理師可能有以下相似的特質與行為表現:

  1. 溫暖陪伴的態度

  2. 專注於你陳述的內容與你的身體狀態

  3. 深度同理與剖析,協助你說出模糊或從沒發現的感受

  4. 會談有明確的方向及目標

這對於我們要鼓起勇氣、觸碰一些平常很少提及的議題是有幫助的,過程也像清創傷口或筋骨推拿一樣,有它適合的速度,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容易二次傷害。

而心理師的培訓過程相似,但歷經不同的專業訓練,且個人興趣所致,也會呈現出迥異的風格,你可能會遇到:

  1. 邊聽你說,一邊做筆記

  2. 口語回應很少

  3. 不完全依賴「會談」,會邀請你做新的嘗試,例如身體療癒工作

  4. 結構相當分明,從不延時或更改預約

…等等形形色色的心理師。

在這些過程中,若你感到疑惑或不舒服,是可以與心理師討論的,例如你對於心理師振筆疾書,或是打斷你繼續說的時機,很少回答你的問題等等,有時這些提問與討論,也可能加速治療的進程。

四、心理師自己的諮商經驗

心理師通常也會有被諮商的經驗,無論出於學習或自我療癒的目的,就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為參與一段心理諮商,不可免的會有失望的成分在,但它的價值在於重建希望。

諮商會讓我意識到:

1. 我的問題,終究只有我能去化解與改變:這是第一道殘酷的課題,我正在尋求協助,卻同時感受到眼前的人無法代替我處理生命裡的難題。我是如此寂寞與無助,但同時心理師又會在穩固的支持裡,讓我感到被「托住」,所以我能夠稍微放慢腳步去面對困境。

2. 心理師不會通靈,也沒有超能力,他有時猜不中我在想什麼。大部分時候,心理師仍須依靠我們說的內容與肢體語言才能夠回應。但與此同時,我也能感受心理師對我的好奇與「不評價」,努力地貼近我們,不認為我們的問題不足為奇。僅僅是這個態度,就讓我能稍微克服要說出問題的羞恥感(我的問題很微不足道、知道我是這樣的人他一定覺得我很糟糕……)。

3. 諮商讓我預備要大吐苦水,但有時還講不夠,或眼淚還沒停止,時間就到了而必須收尾。我會覺得有點失望跟可惜,但這也跟我們日常中與人的相處一樣,不可能有一個人能隨時完美回應我們的任何需求,即便是我們的父母。雖然我們付錢買了心理師的時間,但過程中心理師對我的關心是否真實,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諮商提供了一個不同於現實生活當中的特殊時空,也在我們的心中創造出一個新的空間,讓我們可以在裡面可以涵容,並重新整理內在的所有經驗。

心理諮商是一個失望又重建希望的歷程。諮商創造了一個新的時空給我們,在這裡我可以暫時放下生活中的紛擾、不得不面對的人事物,好好地只談自己。我們談對現實的擔憂、對夢的企盼、奇妙的幻想、邪惡奸詐的念頭,也許還伴隨一些眼淚的宣洩。談完了,一壺原本沸騰的水稍微冷卻平靜下來,我們也多出一些「空間」可以加入對現在與未來的設想,讓我們有勇氣與秩序地回到生活裡。

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困擾煩憂,卻苦無機會訴說、探索、被傾聽與了解,或者渴望整理內在秩序,讓心靈更加平穩,請立即預約心理諮商。

Explore
拖拽